面肿颊腮痛
□
〔丹〕朱奶两腮热肿,膈壅之病也。
干葛 桔梗(一钱半) 升麻(一钱) 苏叶(一钱半) 甘草(炙,七分) 薄荷(一钱) 姜(一片) 水煎服。
□
〔垣〕咽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羌活胜湿汤加黄芩、桔梗、甘草各半钱治之。如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 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防风、甘草、 本通其经血,加黄连、黄芩消其肿,以人参、黄益其元气而泻其火邪。
□
〔丹〕两腮肿。细辛、草乌等分为末,入蚌粉,以猪脂调敷肿处,口含白梅置腮边,良久肿退出涎患消矣。
消时,肿必先向下。
□
〔世〕治 腮。
腮肿,用赤小豆末敷之,立效。
□
〔《山》〕 腮。鸡子清调赤小豆末,及喉下诸般肿痛,用蜗牛飞面研匀,贴肿处。
□
〔《素》〕面肿曰风。(平人气象论)
□
□
针灸 面颊肿痛有三法∶
其一取手阳明。经云∶ 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又云∶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又云∶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为烦心也。又云∶ 痛,刺手阳明与 之盛脉出血是也。
其二取手太阳。经云∶手太阳之脉是动,则颔肿不可以顾,所生病者,目黄颊痛,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其三取手足少阳。经云∶三焦手少阳之脉,所生病者颊痛。又云∶胆足少阳之脉,所生病者颔肿,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又云∶肝气逆则头痛,耳聋,颊痛,取血者,盖取足少阳之血也。
□
〔《东》〕面赤颊热,恶风寒,颔痛∶攒竹、玉枕(灸三壮,妙) 巨 (灸五壮。)
□
〔《集》〕颔肿生疮,名枯曹风∶合谷、列缺、地仓、颊车(不应,再取下穴)、人中、承浆、玉液、金津、三里。
□
〔《甲》〕面肿,目痈肿,刺陷谷,出血立止。 肿唇痈,颧 主之。颊肿痛,天窗主之。颊肿口急,颊车痛,不可以嚼,颊车主之。

- 面肿颊腮痛《医学纲目》
- 面肿风《儒门事亲》
- 面肿如蛇《古今医统大全》
- 面肿(余见水肿)《针灸资生经》
- 面粥《医学入门》
- 面肿《广瘟疫论》
- 苗《得配本草》
- 面肿《普济方·针灸》
- 苗父《中医词典》
- 面肿《中医词典》
- 苗根《千金翼方》
- 面中行直神庭下行凡五穴《经穴汇解》
- 苗根《新修本草》
- 面脂手膏《女科切要》
- 苗根《证类本草》
- 面脂《备急千金要方》
- 苗根《名医别录》
- 面脂《备急千金要方》
- 苗窍《中医名词词典》
- 面正《中医词典》
- 描绘回归直线《预防医学》
- 面针麻醉《中医词典》
- 描述疾病分布常用的率和比《流行病学》
- 面针疗法《中医词典》
- 描述性研究《流行病学》
- 面渣方一十三首《外台秘要》
- 描述性研究《预防医学》
- 面玉《中医词典》
- 眇目《中医词典》
- 面游风毒门主论《疡医大全》
- 眇视《中医词典》
《医学纲目》
- 作者:楼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565年
- 曹序
- 自序
- 序例
- 卷之一·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二·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三·阴阳脏腑部
-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 卷之五·阴阳脏腑部
- 卷之六·阴阳脏腑部
- 卷之七·阴阳脏腑部
- 刺灸通论(刺虚实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刺虚实
- 刺寒热(入治寒热法。)
- 卷之八·阴阳脏腑部
- 卷之九·阴阳脏腑部
- 卷之十·肝胆部
- 卷之十一·肝胆部
- 卷之十二·肝胆部
- 卷之十三·肝胆部
- 卷之十四·肝胆部
- 卷之十五·肝胆部
-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 卷之十八·心小肠部
- 卷之十九·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心小肠部
-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 卷之二十六·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
- 卷之二十八·肾膀胱部
-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 卷之三十·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一·伤寒部
-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 卷之三十四·妇人部
- 卷之三十五·妇人部
- 卷之三十六·小儿部
- 卷之三十七·小儿部
- 卷之三十八·小儿部
- 卷之三十九·小儿部
- 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
-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
- 运气占候补遗序
- 运气占候
- 邵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