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重订灵兰要览》书籍目录

凡病多能为寒热,但发作有期者,疟也。无定期者,诸病也。疟之为病,若邪浅则一日一发,邪深则间一日或二三日而一发,邪在阴阳之分,则日与夜各发,邪在阳分上半日发,邪在阴分则下半日发。有先寒后热者,先伤寒后伤风,名曰寒疟。有先热后寒者,先伤风而后伤寒,名曰温疟。有但热不寒者,阴虚不能制阳,而阳气独发,名曰瘅疟。有但寒不热者,阳虚不能制阴,而阴气独胜,名曰牝疟。至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弦迟者温之,弦紧数清之,浮大吐之,浮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虚微无力为久病,洪数无力与微皆虚也。(脉无力虚微,重按几无,皆正虚邪盛之候。)暑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面垢口渴,虽热退后而身常有汗,心热而烦,脉洪而虚。风则恶寒自汗,烦躁头疼,转而为疟。风,阳气也,故先热而后寒。寒则恶寒而无汗,挛痛面惨,转而为疟。寒,阴气也,故先寒而后热。二症初发之际,风寒在表,虽寒热过后,而身体常自疼痛,常自畏风,宜以发散为主。湿则身体重,骨节痛,呕逆胀满,因冒袭雨湿,汗出澡浴得之。食则若饥而不能食,食则中满,呕逆腹痛,因饮食无节,饥饱有伤得之。痰则发时痰涎上壅,兀兀欲吐,或时眩晕,兼平时有痰之人,一得疟即当以豁痰为主。古人云∶无痰不成疟故也。虚则久疟之后,表里俱虚,真元未复,疟虽暂止,小劳复来,名曰劳疟。大抵间作者多,日作者少。积则久疟不止,邪气伏藏胁间,结为症癖,谓之疟母。大抵感暑邪为多,卫气与邪相并则病作,与邪相离则病休。并于阴则寒已,离于阳则热止,至次日又集而并合,则复病也。其间日者,由邪气内薄五脏,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寒多者,宜升其阳,使不并于阴,则寒自已。热者多,宜降其阴,使不并于阳,则热自已。寒热交作者,一升一降,而以渗利之药从中分之,使不交并,此秘诀也。暑热则清之,风寒则散之,湿则燥之,有食消食,有痰行痰,虚者补之,有症癖者,以缓消之。不可急攻也。辨症精详,分六气感伤而加减,启迪后进非浅。师其法者细心研究,则致病之源亦获矣。

主方柴胡一钱五分,升麻葛根羌活防风各五分,以上五味,俱甘辛气清,能升阳气使离于阴,而寒自已。知母一钱,石膏三钱,黄芩枯飘者五分,以上三味,母、芩味苦,石膏体重,俱性寒而下行,故能引阴气下降,使离于阳而热自已。猪苓一钱五分 分利阴阳,令不交并。穿山甲一钱,(此物能水能陆,故借其气引诸药出阴入阳,穿走经络,无不利道。)甘草五分。(调和诸药。尝闻一方士言,疟忌甘草,能助脾经湿热耳。)此余五六年前自制方也。寻常治人,只一服便止不复发,盖表里驱逐其邪,令无停留之处,故寒热立已,而他人得此方者,尚为方所泥,不能尽操纵变通之妙,时或不效。缘伏暑郁蒸,滞而为气,郁而为痰,皆为寒热之根,而此无利气行痰之药故也。今议加姜制浓朴一钱以利气,三和曲一钱五分以行痰,更立加减法于后,治疟之法,尽于此矣。

暑疟热多寒少者,减柴胡以下五味三分之二,母、芩、石膏倍原数用之。但热不寒者,去柴胡以下五味及山甲猪苓,(即非寒热交并,只宜退热为主,故去此七味。)仍加粳米一勺,人参一钱五分。(石膏善泻胃气,故用粳米佐之,使胃气不受伤,人参亦此意。且热伤气,故用补气之药为主。)此即白虎汤加人参也。煎药外仍宜进消暑丹一二百粒。以疏伏暑而行积痰。(见伤暑门。)暑病必自汗,其无汗者,乃当风取凉,闭汗不泄而致,宜芎苏散发之。(见伤寒门。)不可与白虎汤。风疟宜芎苏散,不必覆盖衣服,待其自然微微汗出,却以本方视寒热多少,发作早晏,消息与之。盖为已自汗,不可更大发汗,故但微微取汗,去其寒邪而已。寒疟宜芎苏散取汗,汗不出加麻黄一二钱以发之,发后不除,以本方消息与之。湿疟用除湿汤一剂服,(见伤湿门。)却以本方消息与之。食疟宜于伤食门中消导之法,兼陈平饮、局方双饮子、清脾饮,俱可服。陈平饮乃二陈汤平胃散也。凡虚人久疟脉弱,不能食者,慎勿用疟药,每发五更以人参一两,生姜(一两),同煎连进二服,立止。

治疟之法,详于《内经》。今但言夏秋病疟,而不详明脉症,仅取升散之药五种,苦寒之药三种,虽王金坛得意之作,窃有异议,诚恐后进误会,不审病原,辄用其方,未必尽效。盖病有万变,未可执一也。谚云∶执方治病,病必殆是也。假如正气不能胜邪,若再升散殆矣。此方用在初期,固能逐邪外出,有升降阴阳之妙。若正虚久疟,用必增剧。余每用白蔻仁一钱易穿山甲,取其辛香,宣逐膈膜之壅蔽,流行荣卫,较原方尤效。用古方妙在化裁,未可拘执,则敏捷矣。余治久疟,审其所因,每以六八味加减,何人休疟为佐,详治验中。但师其法,不泥其方。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重订灵兰要览》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重订灵兰要览》书籍目录
  1. 《重订灵兰要览》
  2. 《中医词典》
  3. 《推求师意》
  4. 《中医词典》
  5. 《医学读书记》
  6. 《千金翼方》
  7. 《医学读书记》
  8. 暖针《针灸聚英》
  9. 《医学纲目》
  10. 暖针《古今医统大全》
  11. 《续名医类案》
  12. 暖针《针灸大成》
  13. 《续名医类案》
  14. 暖腰神方《毓麟验方》
  15. 《续名医类案》
  16. 暖胃《中医词典》
  17. 《医学入门》
  18. 暖胃《中医词典》
  19. 《医述》
  20. 暖外肾法《中医词典》
  21. 《类经》
  22. 暖外肾法《中医词典》
  23. 《杂病广要》
  24. 暖痰法《厘正按摩要术》
  25. 《证治准绳·幼科》
  26. 暖痰法《中医词典》
  27. 《张氏医通》
  28. 暖痰法《中医词典》
  29. 《张氏医通》
  30. 暖水《药征续编》
  31. 《证治准绳·类方》

《重订灵兰要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