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入门》书籍目录

疟疾先要阴阳定,

阳为外感邪气,其间阳为风,暑有汗,阴为寒,湿无汗;阴为内伤正气虚,其间阳为气虚,阴为血虚。阳为升,发在春夏;阴为降,发在秋冬。阳为腑,邪浅,与荣卫并行,一日一发;阴为脏,邪深,横连募原,不能与正气并行,故间日蓄积乃发,或三四日一发,久则必有疟母。阳有日发,邪浅,荣卫昼行背与脊故也;阴为夜发,邪深,荣卫夜行胸与腹故也。又有二日连发,住一日者,及日夜各一发者,乃气血俱受病也。阳为子时至巳,阴为午时至亥,如发寅卯,而退于申末;或发末申,而退于子丑,皆谓之阴阳不分,须随证用药趱早。或移时分定阴阳,然后阳疟截住,阴疟升散。今俗以似疟误治变成温疟,为分阴阳,谬矣!殊不知疟有凌虐之状,在伤寒,久则为坏证;在内伤,久则为痨瘵,岂美疾哉?凡阳疟易治,阴疟难愈。

阳热阴寒如期应。

阳邪与荣争,而邪火发于外则为热;阴邪与卫争,而正气退于内则为寒。卫虚则先寒,荣虚则先热。表邪多则寒多,里邪多则热多,表里相半,寒热相等。诸疟惟食积挟火,寒已复热,热已复寒,谓之寒热相并。又暑疟单热,湿疟单寒,寒疟先寒后热,风疟先热后寒,余皆先寒后热。阴阳寒热明,而疟治知本矣。

寒疟太阳热阳明,

寒疟,腰背头顶俱痛,属太阳,寒多热少,汗出,难已者,柴胡加桂汤;单寒无汗者,五积散、古果附汤。热疟,目痛鼻燥,鼓颔,属阳明,热多寒少,烦渴尿赤者,柴苓汤;暑月,黄连香薷散;热伤气分,单热而渴者,白虎加参汤,或黄芩汤加桂少许。

风疟少阳寒热并。

风疟,口苦呕吐,恶习,胁痛,属少阳,寒热相等者,柴胡桂枝汤;风盛筋脉抽搐者,乌药顺气散柴胡黄芩;身疼者,败毒散咳嗽者,参苏饮。以上三阳气分受病。发在处暑前者,俱谓之暴疟,乃伤之浅者。

少阴四正厥四旁,

少阴疟,发于子午卯酉四正之日,舌干口燥,呕吐,欲闭户牖。轻者,小柴胡汤半夏;重者,合四物汤。厥阴疟,发于寅申巳亥四旁之日,小腹痛引阴如淋,轻者,小建中汤;重者,四物汤玄胡索金铃子附子

太阴辰戌丑未病。

太阴疟,腹满自利,善呕,呕已乃衰。轻者,异功散;重者,理中汤。如湿偏阴分,单寒气虚作泄者,古枣附汤、附子理中汤;身重腹胀者,五苓散术附汤;浮肿,退黄丸。以上三阴血分受病。发在处暑后者,俱谓之温疟,乃隔冬感温气,藏于肾与骨髓,至夏秋重感新邪触发,自脏而达之腑,乃伤之重者。

瘴疟山岚疫一方,

瘴疟,山溪蒸毒,令人迷困,发狂或哑,乍寒或哑,乍寒乍热,乍有乍无者,凉膈散柴胡槟榔;不伏水土者,人参养胃汤。疫疟,一方长幼相似,须参运气寒热用药,大概不换金正气散、五积交加散加减,如意丹最妙。

鬼疟卒感异常性。

鬼疟,因卒感尸疰客忤,寒热日作,梦寐不详,多生恐怖,言动异常,宜辟邪丹雄朱丹,或用烧人场土为丸,塞男左女右耳中。

详分寒热汗且和,

外感寒多,非草果浓朴不能温散;热多,非柴胡、黄芩不能清解。阳疟无汗,须加柴胡、苍术葛根,甚加麻黄。阴疟无汗,须加柴胡、升麻川芎;有汗,须加白术乌梅以和之。

或吐或下须体盛。

阳疟初起,痰在上者,祛邪丸。然亦三五发后,移时乃可用之,早则延绵,稍久不敢吐者,胜金丹。三阴疟,便闭者,宜下以截之。暑疟,黄连香薷散大黄青皮乌梅煎服。寒疟,二陈汤青皮良姜,煎吞神保丸五粒。痰热,胸满便闭者,大柴胡汤瘀血,发狂好忘者,桃仁承气汤。虚闭,麻子仁丸。俱清晨一服,取下恶水即止。

内伤善食惟七情,

内伤疟皆不食,惟七情善食多汗,五脏之气不和,略被外邪动痰,宜四兽饮,量体虚实,加各经开郁行气之药。

劳疟微微虚损证。

劳疟,微微恶寒发热,寒中有热,热中有寒,最难调理,或半月十日,小劳复来,经久不瘥者,芎归鳖甲散主之。热多者,生犀散。有痞者,鳖甲丸。气虚汗无力,饮食不进者,六君子汤。因劳役昏倦,少食者,补中益气汤加黄芩、半夏。血虚夜发者,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升麻红花知母黄柏,水煎露服趱早;不愈,用胜金丹截之。有痞者,阴疟丸。如阴虚火动,午后寒热,至晚微汗乃解,似疟非疟也,宜加味逍遥散地骨皮,若误用疟药必死。气血俱虚,溺频食少,或遗精咳嗽者,人参养荣汤地骨皮、乌梅、麦门冬;或仆厥不省者,十全大补汤加柴胡、黄芩;阳虚,去柴、芩,加附子,吞黑锡丹;有痞者,橘皮煎丸

痰疟呕沫多昏迷

痰疟,外感内伤郁聚成痰,热多头疼肉跳,吐食呕沫,甚则昏迷卒倒,宜柴陈汤草果。呕吐者,二陈汤白豆蔻,流行三焦,呕、疟自止。气虚呕者,单人参汤,或用常山炒过;久不止者,露姜饮截之。

食疟腹胀寒热并。

食疟,因饮食蕴成痰火,寒已复热,热已复寒,寒热交并,苦饥不食,食则吐痰,胸满腹胀者,二陈汤合小柴胡汤,或平胃散,俱加枳实白术山楂神曲、青皮。寒热者,清脾饮;寒多者,人参养胃汤腹痛者,红丸子;腹胀因湿痰,或疟气归腹者,古龙虎丹,用杏仁煎汤,迎发时下。久不愈者,用辰砂阿魏等分,糊丸皂子大,每一丸,人参煎汤下截之。

清痰敛汗补胃脾,

疟无痰不成,内伤脾胃虚寒,宜清利湿痰为主。内伤疟皆汗多,阳疟敛以参、术、黄 ;阴疟敛以归、地、知、柏、芍药。大抵有汗要止汗,以补其虚;无汗要发汗,以散其邪。稍久者,一补一发丹;久虚,补中益气汤山楂麦芽,扶脾自止,极忌吐截。

利水消瘀疟母净。

凡疟经年不瘥,谓之老疟,必有痰水瘀血,结成痞块,藏于腹胁,作胀且痛,乃疟母也。虽内虚者,非常山槟榔决不能除,但须制热,则不损胃,老疟丸是也;血虚者,鳖甲丸,体盛有水癖者,暂用芫花丸,仍须以补脾化痰汤药辅之。老疟饮,宜量气血虚实加减。

有时疟后痢相兼,

或疟后痢,痢后疟,或疟痢并作,俱以柴苓汤、六各汤、清脾饮加减分利。虚者,补脾和血,三白汤黄连木香当归砂仁,或四兽饮、补中益气汤

总要祛邪与扶正。

外感汗、吐、下、解,祛邪为主;内伤敛补养正为主;内外相兼,又当参酌。抑论经曰∶夏伤于暑,秋必发疟。又曰∶诸疟皆生于风。《局方》主于伤食,丹溪主于痰,其实因夏伤暑,秋感风湿,遇七情饮食郁痰而后发。虽三因杂至,错乱气血,然始于暑,成于痰,故快捷方式以祛暑消痰为要。通用二陈汤,外感无汗,去茯苓,加柴胡梢、川芎葛根苍术。太阳,加羌活防风、 本;阳明,加葛根、升麻、白芷;少阳,加柴胡、黄芩、青皮;少阴,加芎、归、黄连黄柏;太阴,加二术,柴胡,此三味疟家必用;厥阴,加桂枝、姜、附。渴,加知母麦门冬;大便闭,加大黄桃仁小便赤,加泽泻山栀;瘴疟,加槟榔;截疟,加常山、槟榔、贝母。内伤无汗,加柴胡、川芎;气虚,合四君子汤;血虚,合四物汤;汗多,加黄 ;食少,加山楂、麦芽;劳疟,加地骨皮、鳖甲;七情,加紫苏香附;痰,加南星姜汁;食积,加莪术久疟,倍参、术;寒甚,加桂、附、草果;夜疟,加升麻、柴胡以提之;停水,倍半夏;瘀血,加桃仁红花。吐泻,不食肿胀者,不治。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学入门》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学入门》书籍目录
  1. 《医学入门》
  2. 《续名医类案》
  3. 《医述》
  4. 《续名医类案》
  5. 《类经》
  6. 《续名医类案》
  7. 《杂病广要》
  8. 《医学纲目》
  9. 《证治准绳·幼科》
  10. 《医学读书记》
  11. 《张氏医通》
  12. 《医学读书记》
  13. 《张氏医通》
  14. 《推求师意》
  15. 《证治准绳·类方》
  16. 《重订灵兰要览》
  17. 《证治准绳·女科》
  18. 《中医词典》
  19. 《证治准绳·女科》
  20. 《中医词典》
  21. 《证治准绳·杂病》
  22. 《千金翼方》
  23. 《普济方·针灸》
  24. 暖针《针灸聚英》
  25. 《临证指南医案》
  26. 暖针《古今医统大全》
  27. 《临证指南医案》
  28. 暖针《针灸大成》
  29. 《医碥》
  30. 暖腰神方《毓麟验方》
  31. 《张聿青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