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浅部真菌
浅部真菌主要为皮肤丝状菌(Dermatophytes),侵犯皮肤、毛发、指甲等角化组织引起癣症,又称癣菌(Ringworm),分为三属,共37个种。(表20-1)
癣症病灶可见有隔菌丝和关节孢子,菌丝深入角化组织内生成营养菌丝体,纵横交织成网状,孢子可排列成链状或零散分布,在病发上可见孢子在毛干外排成厚鞘(毛外型感染)或毛干内排列成串(毛内型感染)。在沙保氏培养基孵育1~3周,可生成丝状型菌落,产生各种孢子和菌丝。根据菌落形态与色泽,菌丝的构造与形态,大分生孢子的形态和小分生孢子的有无及排列形式等,可作为鉴别种属的重要依据(见表20-2、图20-1)。
表20-1 癣菌的种类及侵犯部位
属 名 | 种数 | 侵犯部位 | ||
皮肤 | 指甲 | 毛皮 | ||
毛癣菌属(Trichophyfon) 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fon) 小孢子癣菌属(Microsporum) | 21 1 15 | + + + | + + - | + - + |
表20-2 癣菌的培养特征
属名 | 肉眼菌落外观 | 镜检培养的真菌 | ||||
性 状 | 颜 色 | 大分子孢子 | 小分子孢子 | 厚膜孢子 | 菌丝特殊形态 | |
毛癣菌 | 绒絮状粉粒状或蜡样 | 灰白、淡红、红、紫、黄、橙、棕 | 细长棒状,壁较薄,数目少或无 | 丛生呈葡萄状、梨状、棒状,较常见 | 有时可见 | 螺旋状、球拍状、结节状、鹿角状 |
表皮癣菌 | 绒絮状 粉粒状 | 黄绿色 | 卵形或粗棒状壁较薄,数目多 | 无 | 数目较多 | 球拍状 |
小孢子癣菌 | 绒絮状粉粒状石膏样 | 灰白、橘红、棕黄 | 纺锤状,壁较厚,数目多或少不一定 | 卵形或棒状,不呈葡萄状,不常见 | 比较常见 | 结节状、梳状、球拍状 |
癣菌主要由孢子散播传染,常由于接触患癣的人或动物(狗、猫、牛、马等)及染菌物体而感染。在临床上同一种癣症可由数种不同癣菌引起,而同一种癣菌因侵害部位不同,又可引起不同的癣症。(见表20-3)
表20-3 癣菌与癣病的关系
病名 | 癣 菌 |
发癣 | 铁锈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石膏样毛癣功菌,奥杜盘氏小孢子癣菌 |
须癣 | 红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狗小孢子癣菌 |
体癣 | 红色毛癣菌,铁锈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小孢子癣菌属 |
股癣 | 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狗小孢子癣菌 |
脚癣 | 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 |
黄癣 | 许兰氏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癣菌 |
甲癣 | 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白色念珠菌) |
叠癣 | 同心性毛癣菌 |
我国头癣的病原菌:农村主要是许兰氏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等;城市为堇色毛癣菌,铁锈色癣菌等。手足癣、体癣股癣及甲癣的病原菌以红色毛癣菌最常见,其次为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等。
此外如足癣抓破时,癣菌成份入血,可传至其他部位(如上肢),引起变态反应,在皮肤上呈现丘疹水泡。在病损处找不到癣菌,称癣菌疹,是一种变态反应疾病。
癣病患者可出现迟发型变态反应,用毛癣菌素(Trichphytin)作皮肤试验,出现阳性。

- 浅部真菌《医学微生物学》
- 浅表性胃炎《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 浅部真菌病《皮肤性病学》
- 黔首《中医词典》
- 浅部真菌感染(癣)《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
- 潜趾《中医词典》
- 浅层《人体解剖学》
- 潜证在疾病预测中的重要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浅层巩膜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潜镇(镇潜)《中医名词词典》
- 浅层结构《人体解剖学》
- 潜镇《中医词典》
- 浅刺《中医词典》
- 潜隐记忆、旧事如新症、似曾相识感及重演性记忆错误《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浅点状角膜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潜阳《中医词典》
- 浅反射《物理诊断学》
- 潜阳《中医名词词典》
- 浅反射异常《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潜水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浅结构《人体解剖学》
- 潜行散《仁术便览》
- 浅结构《人体解剖学》
- 潜病与先兆证的关系《中医疾病预测》
- 浅筋膜《人体解剖学》
- 潜病与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浅筋膜《人体解剖学》
- 潜病隐匿的机制《中医疾病预测》
- 浅静脉《人体解剖学》
- 乾坤运转功《气功外气疗法》
- 浅静脉《人体解剖学》
《医学微生物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 第一章 细菌的繁殖与代谢
- 第二章 细菌的分布与外界环境对细菌的影响
- 第三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 第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和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 第二节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
- 第三节 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 第五章 细菌感染的诊断和特异防治
-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
- 第二节 特异性防治
- 第六章 病原性球菌
- 第七章 肠道杆菌
- 第八章 弧菌和弯曲菌
- 第十一章 白喉杆菌
- 第十二章 分枝杆菌
- 第十三章 动物疫源菌
- 第十四章 厌氧性细菌
- 第一节 厌氧芽胞杆菌
-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 一、厌氧性球菌
- 二、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
- 三、革兰氏阳性无牙胞厌氧杆菌
- 四、无芽胞厌氧菌感染防治原则
- 第三节 厌氧菌的检验
- 第十五章 其他病原性细菌
- 第十六章 螺旋体
- 第十七章 立克次体
- 第十八章 衣原体
- 第十九章 支原体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 第二十章 病原性真菌
-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一般性状
-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 第三节 抵抗力与变异
- [附]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 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 第一节 病毒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 一、病毒感染细胞的类型
- 二、病毒感染机体的类型
- 三、病毒与癌症
- 四、病毒的致病机理
- 第二节 机体抗病毒免疫
- 第二十三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
- 第二十四章 呼吸道病毒
- 第二十五章 肠道病毒和轮状病毒
- 第一节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
-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 第三节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 第四节 轮状病毒
- 第二十六章 肺炎病毒
- 第二十七章 出血热病毒
- 第二十八章 脑炎病毒
-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
- 第三十章 其他病毒
- 医学微生物学基本词汇英汉对照(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