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黄帝内经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说明伏气之为病也。冬伤于寒,甚者即病,则为伤寒。微者不即病,其气伏藏于肌肤或少阴,至春阳气开泄(泄:泄漏之意,阳气开泄,是说到了春季,就阳气升散,腠理开而汗液外泄。),外邪乘之,触动伏气乃发为诸温(亦偶有不因外邪而触发的)。然伏气之邪,因人而异,藏于肌肤者,多是冬令劳苦出汗之人;藏于少阴者,多是冬不藏精,肾经内亏之辈。此盖虚易受邪故也。
盖春时之伏气有五。即:春温、风温、温病、温毒、晚发是也。春温,由于冬受微寒,至春感受寒邪而易发;风温,由于冬受微寒,至春感受风邪而触发;温病,由于冬受微寒,寒酿为热,至来春阳气弛张,不因风寒触动,伏邪自内而发;温毒,由于冬受乖戾之气(乖戾:乖者违也,戾者暴也,指违反正常气候而暴发之不正之气。),至春夏之交,又感受温热之邪,伏毒自内而发;晚发,由于冬受微寒,当时未发,直到来年清明之后才发。以上五种,都是由于冬伤于寒,伏而不发,直到来春才发而为病,此诸温之概说也。以下再分别论之。
『总括』
冬伤于寒春病温,伏邪为病本内经。
春风温毒及晚发,五者有由春感成。
感寒而发春温症,感风而发风温形。
寒酿为热无所触,伏自内动温病名。
冬受戾气春夏交,感热毒盛温毒焚。
冬寒未发清明发,晚发一节晚发称。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外经微言》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中医饮食营养学》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生理学》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生理学》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药理学》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医用化学》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医用化学》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病理学》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人体寄生虫学》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人体寄生虫学》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预防医学》
《时病论歌括新编》
- 周选堂(着)
- 序一:李序
- 序二:章序
- 序三:徐序
- 编者的话
-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方)
- 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解肌散表法
- (二)微辛轻解法
- (三)顺气搜风法
- (四)活血祛风法
- (五)宣窍导痰法
- (六)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七)辛凉解表法 同卷一、[三---(六)]
- (八)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九)两解太阳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八方)
- 卷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飧泄
- (二)洞泄
- (三)寒泻
- (四)火泻
- (五)暑泻
- (六)湿泻
- (七)痰泻
- (八)食泻(附:饮泻)
- (九)风痢
- (十)寒痢
- (十一)热痢(附:暑痢)
- (十二)湿痢
- (十三)噤口痢
- (十四)水谷痢
- (十五)休息痢
- (十六)五色痢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培中泻木法
- (二)补火生土法
- (三)暖培卑监法
- (四)补中收脱法
- (五)通利州都法
- (六)清凉涤暑法
- (七)化痰顺气法
- (八)楂曲平胃法
- (九)增损胃苓法
- (十)清痢荡积法
- (十一)温化湿邪法
- (十二)调中开噤法
- (十三)调中畅气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二)清凉涤暑法 同卷三[三---(六)]
- (三)祛暑解毒法
- (四)增损胃苓法 同卷三[三---(九)]
- (五)清暑开痰法
- (六)却暑调元法
- (七)清离定巽法
- (八)凉解里热法 同卷一[三---(二)]
- (九)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十)清宣金脏法
- (十一)加味二陈法
- (十二)甘咸养阴法
- (十三)治乱保安法
- (十四)挽正回阳法
- (十五)芳香化浊法
- (十六)金水相生法
- (十七)二活同祛法
- 四、备用成方(计二十三方)
- 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风疟
- (二)暑疟
- (三)寒疟
- (四)湿疟
- (五)温疟
- (六)瘴疟
- (七)瘅疟
- (八)牝疟
- (九)痰疟
- (十)食疟
- (十一)疫疟
- (十二)虚疟
- (十三)劳疟
- (十四)疟母
- (十五)三日疟
- (十六)伏暑
- (十七)秋暑(附:秋凉)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清宫捍疟法
- (二)辛散太阳法
- (三)宣透膜原法
- (四)和解兼攻法
- (五)甘寒生津法
- (六)宣阳透伏法
- (七)补气升阳法
- (八)营卫双调法
- (九)双甲搜邪法
- (十)清宣温化法
- (十一)清凉透邪法 同卷一[三---(七)]
- (十二)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十三)宣窍导痰法 同卷二[三---(五)]
- (十四)芳香化浊法 同卷四[三---(十五)]
- (十五)化痰顺气法 同卷三[三---(七)]
- (十六)楂曲平胃法 同卷三[三---(八)]
- (十七)调中畅气法 同卷三[三---(十三)]
- (十八)润下救津法 同卷一[三---(十)]
- (十九)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二十)清凉涤暑法 同卷三[三---(六)]
- (二十一)苦温平燥法 同卷六[三---(二)]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 卷六 秋伤于湿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宣疏表湿法
- (二)辛热燥湿法
- (三)苦温平燥法
- (四)松柏通幽法
- (五)辛散太阳法 同卷五[三---(二)]
- (六)清宣温化法 同卷五[三---(十)]
- (七)宣透膜原法 同卷五[三---(三)]
- (八)宣阳透伏法 同卷五[三---(六)]
- (九)通利州都法 同卷三[三---(五)]
- (十)增损胃苓法 同卷三[三---(九)]
- (十一)金水相生法 同卷四[三---(十六)]
- (十二)祛热宣窍法 同卷一[三---(五)]
- (十三)润下救津法 同卷一[三---(十)]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七方)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