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者,此不即病之伏气为患也。盖风木之气,内通于肝,肝木乘脾,脾气下陷,日久而成泄泻。经云:"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皆为伏气而成。然而尚有寒泻、火泻、暑泻、湿泻、痰泻、食泻等,本不因乎伏气,但为便于区别,亦分述如下。盖飧泄则完谷不化;洞泻则直倾于下;寒泄则脉迟溺白,腹中绵痛;火泻则脉数溺赤,阵痛阵泻;暑泻则烦渴面垢;湿泻则胸痞不渴;痰泻则时泻时止;食泻则暧气吞酸,泻下腐臭。腹泻之病,盖于斯矣。
《灵枢经》云:"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澼。"肠僻者,古之痢名也。夫痢:有风、寒、热、湿、噤口、水谷、休息、五色之分。均宜详辨。风痢:似肠风下血而有痛坠;寒痢:下稀水而清腥,腹痛甚;热痢:便似鱼脑而稠粘,窘迫而痛("窘":窘急。"迫":迫切。"窘迫而痛":是很急切,迫不及待的要解大便,而又腹痛,便不爽。);湿痢:色如豆汁,胸闷腹痛;噤口痢:下痢不食或呕不能食;水谷痢:糟粕脓血杂下;休息痢:时发时止;五色痢:脓血混杂而下。总之,痢症类型很多,宜分别治之。所谓夏生后泄肠澼者,是指风痢而言。其余之痢,在夏为少,在秋为多。兹将诸痢特点分述如下
『总括』
春伤于风夏飧泄,春不即病夏成痢。
飧泄洞泻皆伏气,风木内通肝乘脾。
脾气下陷久成泻,分寒火暑湿痰食。
飧泄直倾洞完谷,寒泻腹痛溺白迟。
火泻阵痛溺赤数,暑泻烦渴面垢题。
湿泻胸痞口不渴,痰泻时泻而时停。
食泻嗳气酸腐臭,泄泻之别如斯矣。
肠澼为痢有多型,风热寒湿噤口称。
水谷休息五色等,八者症象各区分。
风痛坠血肠风似,热痢窘痛鱼脑形。
寒痢清腥便稀水,湿痢豆汁闷腹疼。
噤口不食或痢呕,水谷糟粕便血脓。
休息时发而时止,五色脓血混杂成。
夏生后泄指风痢,余痢秋多夏少分。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外经微言》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中医饮食营养学》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释义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生理学》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生理学》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药理学》
- 概述《时病论歌括新编》
- 概述《医用化学》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医用化学》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病理学》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人体寄生虫学》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人体寄生虫学》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预防医学》
- 概述《中医疾病预测》
- 概述《预防医学》
《时病论歌括新编》
- 周选堂(着)
- 序一:李序
- 序二:章序
- 序三:徐序
- 编者的话
-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方)
- 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解肌散表法
- (二)微辛轻解法
- (三)顺气搜风法
- (四)活血祛风法
- (五)宣窍导痰法
- (六)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七)辛凉解表法 同卷一、[三---(六)]
- (八)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九)两解太阳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八方)
- 卷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飧泄
- (二)洞泄
- (三)寒泻
- (四)火泻
- (五)暑泻
- (六)湿泻
- (七)痰泻
- (八)食泻(附:饮泻)
- (九)风痢
- (十)寒痢
- (十一)热痢(附:暑痢)
- (十二)湿痢
- (十三)噤口痢
- (十四)水谷痢
- (十五)休息痢
- (十六)五色痢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培中泻木法
- (二)补火生土法
- (三)暖培卑监法
- (四)补中收脱法
- (五)通利州都法
- (六)清凉涤暑法
- (七)化痰顺气法
- (八)楂曲平胃法
- (九)增损胃苓法
- (十)清痢荡积法
- (十一)温化湿邪法
- (十二)调中开噤法
- (十三)调中畅气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二)清凉涤暑法 同卷三[三---(六)]
- (三)祛暑解毒法
- (四)增损胃苓法 同卷三[三---(九)]
- (五)清暑开痰法
- (六)却暑调元法
- (七)清离定巽法
- (八)凉解里热法 同卷一[三---(二)]
- (九)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十)清宣金脏法
- (十一)加味二陈法
- (十二)甘咸养阴法
- (十三)治乱保安法
- (十四)挽正回阳法
- (十五)芳香化浊法
- (十六)金水相生法
- (十七)二活同祛法
- 四、备用成方(计二十三方)
- 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风疟
- (二)暑疟
- (三)寒疟
- (四)湿疟
- (五)温疟
- (六)瘴疟
- (七)瘅疟
- (八)牝疟
- (九)痰疟
- (十)食疟
- (十一)疫疟
- (十二)虚疟
- (十三)劳疟
- (十四)疟母
- (十五)三日疟
- (十六)伏暑
- (十七)秋暑(附:秋凉)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清宫捍疟法
- (二)辛散太阳法
- (三)宣透膜原法
- (四)和解兼攻法
- (五)甘寒生津法
- (六)宣阳透伏法
- (七)补气升阳法
- (八)营卫双调法
- (九)双甲搜邪法
- (十)清宣温化法
- (十一)清凉透邪法 同卷一[三---(七)]
- (十二)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十三)宣窍导痰法 同卷二[三---(五)]
- (十四)芳香化浊法 同卷四[三---(十五)]
- (十五)化痰顺气法 同卷三[三---(七)]
- (十六)楂曲平胃法 同卷三[三---(八)]
- (十七)调中畅气法 同卷三[三---(十三)]
- (十八)润下救津法 同卷一[三---(十)]
- (十九)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二十)清凉涤暑法 同卷三[三---(六)]
- (二十一)苦温平燥法 同卷六[三---(二)]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 卷六 秋伤于湿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宣疏表湿法
- (二)辛热燥湿法
- (三)苦温平燥法
- (四)松柏通幽法
- (五)辛散太阳法 同卷五[三---(二)]
- (六)清宣温化法 同卷五[三---(十)]
- (七)宣透膜原法 同卷五[三---(三)]
- (八)宣阳透伏法 同卷五[三---(六)]
- (九)通利州都法 同卷三[三---(五)]
- (十)增损胃苓法 同卷三[三---(九)]
- (十一)金水相生法 同卷四[三---(十六)]
- (十二)祛热宣窍法 同卷一[三---(五)]
- (十三)润下救津法 同卷一[三---(十)]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七方)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