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论治
头为诸阳之会,烦劳伤阳,阳升风动,上扰巅顶。耳目乃清空之窍,风阳旋沸,斯眩晕作焉。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勃。或由地气上腾,或由冬藏不密。或由高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或由病后精神未复,阴不吸阳,以至目昏耳鸣,震眩不定,甚则心悸舌辣,肢麻筋惕,寤不成寐,动则自汗,起则呕痰。无痰不作眩。此经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也。顾内风肆横,虚阳上升,非发散可解,非沉寒可清,与治六气风火大异。法宜辛甘化风,或甘酸化阴。叶氏所谓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肝风既平,眩晕斯止。条其治法,如上焦窍络火郁,用羚羊角、山栀、连翘、天花粉、丹皮、生地、桑叶、钩藤、天麻以泄热,从胆治也。如中虚风阳扰胃,用人参、山药、黄 、小麦、炙草、龙眼肉以填补,从胃治也。肝风内扰,阳明正当其冲,故须补中。如下元水涸火升,用阿胶、熟地、石斛、何首乌、杞子、天冬、黑芝麻、磁石、五味子以摄纳,从肝肾治也。其阳冒不潜,用牡蛎、淡茶、龟甲。
痰多作眩,用茯苓、川贝、橘红、竹沥、姜汁。心悸不寐,用枣仁、麦冬、茯神、龙骨。厥阳不敛,用萸肉、白芍、牛膝炭。土被木克,呕吐不食,宜泄肝安胃,用橘白、木瓜、半夏曲、茯苓。动怒郁勃,痰火风交炽,用二陈汤下龙荟丸。至于熄风之品,如甘菊炭、煨天麻、钩藤之属,皆可随症加入者也。

- 眩晕论治《类证治裁》
- 眩晕昏冒《沈氏女科辑要》
- 眩晕脉案《类证治裁》
- 眩晕方《医学三字经》
- 眩晕门《张氏医通》
- 眩晕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眩晕秘方《华佗神方》
- 眩晕部《本草易读》
- 眩晕痧脉辨《痧胀玉衡》
- 眩晕(附头昏)《急诊医学》
- 眩晕诗《医学实在易》
- 眩晕(动脉硬化、高血压)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眩晕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眩晕《神经病学》
- 眩晕者无痰不作《医学传心录》
- 眩晕《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眩晕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眩晕《博济方》
- 眩晕总论《症因脉治》
- 眩晕《灸法秘传》
- 眩运《景岳全书》
- 眩晕《针灸学》
- 眩运《中医词典》
- 眩晕《女科证治准绳》
- 眩运《杂病广要》
- 眩晕《何澹安医案》
- 眩运《医学正传》
- 眩晕《金匮钩玄》
- 眩运《丹溪治法心要》
- 眩晕《伤科汇纂》
- 眩转《中医词典》
《类证治裁》
- 作者:林佩琴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重锓类证治裁序
- 序四
- 自序
- 皇清例授文林郎先考羲桐府君传略
- 凡例
- 卷之首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重锓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