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五味子半升(味酸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半夏半升(汤洗,味辛,微温) 细辛三两(味辛温)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 小青龙汤方《伤寒论》
- 小青龙汤方《伤寒明理论》
- 小青龙汤解《研经言》
- 小青龙汤方《医宗金鉴》
- 小青龙汤九十七 方见《伤寒·太阳》《金匮悬解》
- 小青龙汤方《医宗金鉴》
- 小青龙汤麻黄《伤寒括要》
- 小青龙汤方《医宗金鉴》
- 小青龙汤脉证二条《伤寒贯珠集》
- 小青龙汤方《伤寒杂病论》
- 小青龙汤证《临证实验录》
- 小青龙汤方《伤寒杂病论》
- 小青龙汤证《临证实验录》
- 小青龙汤方《伤寒杂病论》
- 小青龙汤证《临证实验录》
- 小青龙汤方《伤寒杂病论》
- 小青龙汤证(附列门人治验)《经方实验录》
- 小青龙汤《汤头歌诀》
- 小青龙证《医学摘粹》
- 小青龙汤《医方论》
- 小青龙证二 太阳三十五《伤寒悬解》
- 小青龙汤《时方妙用》
- 小青龙证三 太阳三十六《伤寒悬解》
- 小青龙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小青龙证一 太阳三十四《伤寒悬解》
- 小青龙汤《伤寒寻源》
- 小青皮《药性切用》
- 小青龙汤《医学心悟》
- 小青丸《小儿药证直诀》
- 小青龙汤《医方考》
- 小三关《中医词典》
《伤寒论》
- 序
- 卷第一
- 卷第二
- 卷第三
- 卷第四
- 卷第五
- 卷第六
- 卷第七
- 卷第八
- 卷第九
- 卷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