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脉证二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小青龙汤主之.
表寒不解.而心下有水饮.饮寒相抟.逆于肺胃之间.为干呕发热而咳.乃伤寒之兼证也.
夫饮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壅于上.或积于中.或滞于下.各随其所之而为病.而其治法.虽各有加减.要不出小青龙之一法.麻黄、桂枝.散外入之寒邪.半夏、细辛、干姜.消内积之寒饮.芍药、五味.监麻、桂之性.且使表里之药.相就而不相格耳.
小青龙汤方
麻黄 桂枝 芍药 细辛 干姜 炙甘草(各三两) 五味 半夏(各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大青龙合麻、桂而加石膏.能发邪气除烦躁.小青龙无石膏.有半夏、干姜、芍药、细辛、五味.能散寒邪行水饮.而通谓之青龙者.以其有发汗蠲饮之功.夫热闭于经.而不用石膏.汗为热隔.宁有能发之者乎.饮伏于内.而不用姜、夏.寒与饮抟.宁有能散之者乎.其芍药、五味.
不特收逆气而安肺气.抑以制麻、桂、姜、辛之势.使不相惊而相就.以成内外协济之功耳.
微利者.水渍入胃也.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故去麻黄之发表.而加芫花之行水.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渴者.津液不足.故去半夏之辛燥.而加栝蒌之苦润.若饮结不布而渴者.似宜仍以半夏流湿而润燥也.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噎者.寒饮积中也.附子温能散寒.辛能破饮.故加之.麻黄发阳气.增胃冷.故去之.
若小便不利.小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小便不利.小腹满.水蓄于下也.故加茯苓以泄蓄水.不用麻黄.恐其引气上行.致水不下也.
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喘者.水气在肺.故加杏仁下气泄肺.麻黄亦能治喘而不用者.恶其发气也.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内饮外寒.相得不解.气凌于肺.为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如上条之证也.是必以小青龙外解寒邪.内消水饮为主矣.若服汤已.渴者.是寒外解而饮内行也.故为欲解.小青龙汤主之六字.
当在发热不渴下.
或问水饮之证.或渴或不渴云何.曰、水积于中.故不渴也.其渴者.水积一处.而不得四布也.
然而不渴者.常也.其渴者.变也.服小青龙汤已而渴者.乃寒去饮消之常道也.

- 小青龙汤脉证二条《伤寒贯珠集》
- 小青龙汤麻黄《伤寒括要》
- 小青龙汤证《临证实验录》
- 小青龙汤九十七 方见《伤寒·太阳》《金匮悬解》
- 小青龙汤证《临证实验录》
- 小青龙汤解《研经言》
- 小青龙汤证《临证实验录》
- 小青龙汤方《伤寒论》
- 小青龙汤证(附列门人治验)《经方实验录》
- 小青龙汤方《伤寒明理论》
- 小青龙证《医学摘粹》
- 小青龙汤方《医宗金鉴》
- 小青龙证二 太阳三十五《伤寒悬解》
- 小青龙汤方《医宗金鉴》
- 小青龙证三 太阳三十六《伤寒悬解》
- 小青龙汤方《医宗金鉴》
- 小青龙证一 太阳三十四《伤寒悬解》
- 小青龙汤方《伤寒杂病论》
- 小青皮《药性切用》
- 小青龙汤方《伤寒杂病论》
- 小青丸《小儿药证直诀》
- 小青龙汤方《伤寒杂病论》
- 小三关《中医词典》
- 小青龙汤方《伤寒杂病论》
- 小三棱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小青龙汤《汤头歌诀》
- 小三棱煎《博济方》
- 小青龙汤《医方论》
- 小三五七散《备急千金要方》
- 小青龙汤《时方妙用》
- 小伤风《中医词典》
《伤寒贯珠集》
- 卷一/太阳篇上
- 辨列太阳条例大意
- 太阳正治法第一
- 太阳权变法第二
- 不可发汗例十条
- 桂枝二越婢一汤脉证一条
- 桂枝麻黄各半汤脉证一条
- 大青龙汤脉证二条
- 小青龙汤脉证二条
- 十枣汤证治一条
- 五苓散证治一条
- 表实里虚四逆汤先救里一条
- 阳微先汗阴微先下随脉施治一条
- 伤寒里虚法先补里二条
- 结阴代阴脉法一条
- 太阳斡旋法第三
- 卷二/太阳篇下
- 太阳救逆法第四
- 太阳类病法第五
- 卷三/阳明篇上
- 卷四/阳明篇下
- 阳明明辨法第二
- 阳明杂治法第三
- 卷五/少阳篇
- 辨列少阳条例大意
- 少阳正治法第一
- 少阳权变法第二
- 少阳刺法第三
- 卷六/太阴篇
- 卷七/少阴篇
- 卷八/厥阴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