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小青龙汤方

《伤寒明理论》书籍目录

青龙象肝木之两歧.而主两伤之疾.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则为荣卫之两伤.故以青龙汤主之.伤寒表不解.则麻黄汤可以发.中风表不解.则桂枝汤可以散.惟其表且不解.而又加之心下有水气.则非麻黄汤所能发.桂枝汤所能散.乃须小青龙汤.始可祛除表里之邪气尔.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麻黄为君.桂味辛热.甘草味甘平.甘辛为阳.佐麻黄表散之.用二者所以为臣.芍药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温.二者所以为佐者.寒饮伤肺.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收逆气.干姜味辛热.细辛味辛热.半夏味辛微温.三者所以为使者.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以干姜细辛半夏为使.以散寒水逆气.收寒水.散津液.通行汗出而解矣.心下有水气散行.则所传不一.故又有增损之证.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水蓄则津液不行.气燥而渴.半夏味辛温.燥津液者也.去之则津液易复.栝蒌根味苦微寒.润枯燥者也.加之则津液通行.是为渴所宜也.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水气下行.渍入肠间.则为利.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麻黄专为表散.非下利所宜.故去之.芫花味苦寒.酸苦为涌泄之剂.水去利则止.芫花下水.故加之.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经曰.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溏.又曰.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噎为胃气虚竭.麻黄发汗.非胃虚冷所宜.故去之.附子辛热.热则温其气.辛则散其寒.而噎者为当.两相佐之.是以祛散冷寒之气.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水蓄在下焦不行.为小便不利.少腹满.凡邪客于体者.在外者可汗之.在内者下之.在上者可涌之.在下者可泄之.水蓄下焦.渗泄可也.发汗则非所当.故去麻黄.而茯苓味甘淡.专行津液.内经曰.热淫于内.以淡渗之.渗溺行水.甘淡为所宜.故加茯蓄.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喘为气逆.麻黄发阳.去之则气易顺.杏仁味甘苦温.加之以泄逆气.金匮要略曰.其形肿者.故不内麻黄.乃内杏子.以麻黄发其阳.故喘逆形肿.标本之疾.加减所同.盖其类矣.

麻黄(君三两去节) 甘草(臣三两炙) 桂枝(臣三两去皮) 芍药(佐三两)五味子(佐半升) 北细辛(佐三两) 干姜(使三两) 半夏(使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明理论》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明理论》书籍目录
  1. 小青龙汤方《伤寒明理论》
  2. 小青龙汤方《医宗金鉴》
  3. 小青龙汤方《伤寒论》
  4. 小青龙汤方《医宗金鉴》
  5. 小青龙汤解《研经言》
  6. 小青龙汤方《医宗金鉴》
  7. 小青龙汤九十七 方见《伤寒·太阳》《金匮悬解》
  8. 小青龙汤方《伤寒杂病论》
  9. 小青龙汤麻黄《伤寒括要》
  10. 小青龙汤方《伤寒杂病论》
  11. 小青龙汤脉证二条《伤寒贯珠集》
  12. 小青龙汤方《伤寒杂病论》
  13. 小青龙汤证《临证实验录》
  14. 小青龙汤方《伤寒杂病论》
  15. 小青龙汤证《临证实验录》
  16. 小青龙汤《汤头歌诀》
  17. 小青龙汤证《临证实验录》
  18. 小青龙汤《医方论》
  19. 小青龙汤证(附列门人治验)《经方实验录》
  20. 小青龙汤《时方妙用》
  21. 小青龙证《医学摘粹》
  22. 小青龙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23. 小青龙证二 太阳三十五《伤寒悬解》
  24. 小青龙汤《伤寒寻源》
  25. 小青龙证三 太阳三十六《伤寒悬解》
  26. 小青龙汤《医学心悟》
  27. 小青龙证一 太阳三十四《伤寒悬解》
  28. 小青龙汤《医方考》
  29. 小青皮《药性切用》
  30. 小青龙汤《目经大成》
  31. 小青丸《小儿药证直诀》

《伤寒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