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不别由于传派不清
前人每于阴虚阳陷,热郁于内,脉见沉散之证;阴虚阳亢,热浮于外,脉见浮洪之证;阴虚阳熄,内外皆寒,脉见芤弦之证;阳虚内陷,阴为阳扰,脉见紧数之证,一概指为阴证。与阴盛格阳,寒冱于内;阴盛遏阳,寒锢于外之证,略无分别。此喻嘉言所讥为传派不清者也。
倘概用附子理中、四逆、真武,贻误岂浅鲜哉!更有口称阴证,而方用四物、六味;口称阴虚,而方用四逆、白通者,尤当会意,勿致害词。夫阴虚者阳必凑之,阳虚者阴必凑之,此一说也;阴虚者阳必无根,阳虚者阴必不固,此又一说也。故阳虚内热,与阴虚内热,致不同也。阴虚者,如房室过度,或用心过度,阴气消耗,发为骨蒸,骨髓如空,小便赤涩,此阴虚而阳气因以陷之也。治之必填精补血,以充其阴而擎其阳,宣发升举之品,只可为佐。阳虚者,如劳力过度,汗出过多,一经宁息,时时洒淅恶寒,内发烦渴,四肢困倦,筋骨酸,此阳虚不能行表,而内缩于阴也,此时阴分亦必受伤,但病起于阳。治之必健脾益气,以充壮其阳,生津清热之品,亦只可为佐。东垣补中益气之制,为阳虚内热设也。丹溪大补阴丸之制,为阴虚内热设也;二者岂可差互乎?重以填精补血治阳虚,必致阳愈郁滞,而不可复振;重以健脾益气治阴虚,必致阴愈消灼,而不可复回。

- 阴阳不别由于传派不清《读医随笔》
- 阴阳别论篇《疡医大全》
- 阴阳常变论《吴医汇讲》
- 阴阳别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 阴阳刺《中医词典》
- 阴阳别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 阴阳大论《黄帝内经太素》
- 阴阳别论《素问悬解》
- 阴阳大论《针灸甲乙经》
- 阴阳别论《素问悬解》
- 阴阳大要调神论《中藏经》
- 阴阳表里虚实《备急千金要方》
- 阴阳大造丸《毓麟验方》
- 阴阳表里辨《医学集成》
- 阴阳的工作机制《思考中医》
- 阴阳辨别《诊家正眼》
- 阴阳的关系《思考中医》
- 阴阳变化《医学摘粹》
- 阴阳的离合机制《思考中医》
- 阴阳变化《四圣心源》
- 阴阳颠倒篇《外经微言》
- 阴阳(天时二)《妇人规》
- 阴阳毒《中医名词词典》
- 阴阳(天时二)《宜麟策》
- 阴阳二气疽《中医词典》
- 阴阳《中医诊断学》
- 阴阳二气疽《医宗金鉴》
- 阴阳《医学真传》
- 阴阳二气疽《外科心法要诀》
- 阴阳《医学三字经》
- 阴阳二气疽门主论《疡医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