悸
《伤寒明理论》释悸字云∶悸、心忪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也。则悸即怔忡,而今人分为两条谬矣。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气虚者,由阳气内虚,心下空虚,火气内动而为悸也。血虚者亦然。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故为悸也。有汗吐下后正气内虚而悸者,有邪气交击而悸者,有荣卫涸流脉结代者,则又甚焉。必生津液益血以实其虚,此从伤寒而论者。若杂病则考诸《内经》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胆病者,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如人将捕之状。足阳明是动,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包络是动病,心中澹澹大动。肾是动病,善恐,心惕然如人将捕之。《原病式》云∶因水衰火旺,其心胸躁动,谓之怔忡,然后知悸之为病,是心脏之气不得其正动,而为火邪者也。盖心为君火,包络为相火,火为阳,阳主动,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夫如是而动,则得其正而清净光明,为生之气也。若乏所承,则君火过而不正,变为烦热,相火妄动,既热且动,岂不见心悸之证哉。况心者神明居之。经曰∶两精相搏之谓神。又曰∶血气者,人之神。则是阴阳气血在心脏未始相离也。今失其阴,偏倾于阳,阳亦以失所承而散乱,故精神怔怔忡忡不能自安矣。如是者,当自心脏中补其不足之心血,以安其神气。不已则求其属以衰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
又包络之火,非惟辅心,而且游行于五脏,故五脏之气妄动者,皆火也。是以各脏有疾,皆能与包络之火合动而作悸。如是者,当自各脏补泻其火起之由,而后从包络调之平之,随其攸利而治。若各脏移热于心,而致包络之火动者,治亦如之。若心气不足,肾水凌之,逆上而停心者,必折其逆气,泻其水,补其阳。若左肾之真水不足,而右肾之火上逆,与包络合动者,必峻补左肾之阴以制之。若内外诸邪郁其二火不得发越,隔绝荣卫,不得充养其正气者,则皆以治邪解郁为主。若痰饮停于中焦,碍其经络不得舒通,而郁火与痰相击于心下以为怔忡者,必导去其痰,经脉行,则病自已。丹溪云∶怔忡,大概属血虚与痰。有虑便动者,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瘦人多是血虚。肥人多是痰饮。真觉心跳者是血少,宜四物安神之类。《金匮》云∶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又云∶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亦可用温胆汤,或导痰汤加炒酸枣仁、下寿星丸,及茯苓饮子、茯苓甘草汤、姜术汤、五苓散之类,火盛加黄连。脉结代而悸,炙甘草汤。久思所爱,触事不意,虚耗真血,心血不足,遂成怔忡,宜养荣汤。感风寒暑湿闭塞诸经而怔忡者,各见本门。或有阴火上冲,怔忡不已,甚者火炎于上,或头晕眼花,或齿落头秃,或手指如许长大,或见异物,或腹中作声,此阴火为患也。治宜滋阴抑火汤。心不宁者,加养心之剂。日久服降火药不愈,加附子从治,或入参 亦可。有失志者,由所求不遂,或过误自咎,懊恨嗟叹不已,独语书空,若有所失,宜温胆汤去竹茹,加人参、柏子仁各一钱,下定志丸,仍佐以酒调辰砂妙香散。有痞塞不饮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处暗地,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此为卑 之病,以血不足故耳。宜人参养荣汤。脾胃不足者,谷神嘉禾散加当归、黄 各半钱。

- 悸《证治准绳·杂病》
- 悸《证治准绳·类方》
- 悸《医碥》
- 悸《张氏医通》
- 悸《医碥》
- 悸《医学纲目》
- 悸《丹溪手镜》
- 悸《中医词典》
- 悸《医效秘传》
- 祭神应王文《阴证略例》
- 悸《伤寒明理论》
- 继洲杨先生治症总要认症定穴治法《针灸易学》
- 悸部《本草易读》
- 继洲杨先生胜玉歌认症定穴治法《针灸易学》
- 悸门《张氏医通》
- 继母草《证类本草》
- 悸心痛《中医词典》
- 继发于全身性疾患的肾小球疾病《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寄冯蕙庭君调养脾胃论《评琴书屋医略》
- 继发性青光眼《眼科学》
- 寄居虫《证类本草》
- 继发性青光眼《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寄居虫《本经逢原》
-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医学免疫学》
- 寄奴草《本草易读》
-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医学免疫学》
- 寄生艾茶《茶饮保健》
-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病理学》
- 寄生草《滇南本草》
-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寄生虫《中医基础理论》
《证治准绳·杂病》
- 作者:王肯堂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自叙
- 第一册·诸中门
- 第一册·诸伤门
- 第一册·寒热门
- 第二册·诸气门
- 第三册·诸呕逆门
- 第三册·诸血门
- 第四册·诸痛门
- 第四册·痿痹门
- 第五册·诸风门
- 第五册·神志门
- 第五册·杂门
- 第六册·大小腑门
- 第七册·七窍门上
- 目总论
- 目痕
- 目赤
- 目肿
- 目痒
- 目翳
- 睛里昏暗,与不患之眼相似,唯瞳神里有隐隐青白者,无隐隐青白者亦有之
- 瞳子散大
- 瞳子渐渐细小如簪脚,甚则小如针
- 瞳神歪斜不正
- 目昏
- 倏然盲而不见
- 目内外并无障翳气色等病,只自不见者
- 夜盲
- 白晕
- 目珠子觉低陷而不鲜绽也
- 视珠外神水干涩而不莹润
- 神珠不待人转,而自蓦然察上,蓦然察下,下之不能上,上之不能下,或左或右,倏易无时。
- 目珠偏斜,视亦不正
- 目珠不正,人虽要转而目不能转
- 珠斜翻侧转,白向外而黑向内也
- 风轮破碎,内中膏汁叠出也
- 视瞳神深处,有气一道,隐隐袅袅而动,状若明镜远照一缕清烟也
- 眼睫毛倒卷入眼中央是也
- 眼楞紧急缩小,乃倒睫拳毛之渐也
- 目内睥之肉,与气轮相粘不开,难于转运
- 两睥腻沫,粘合难开,夜卧尤甚
- 睥翻转贴在外睑之上,如舌舐唇之状
- 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
- 睥内之肉紫淤浮泛,如臭血坏泛之状,其色紫晕泛起,甚则细细如泡,无数相连成片
- 目睥浮肿如球状也
- 目赤烂
- 目泪
- 目疮疡
- 目漏
- 能远视不能近视
- 能近视不能远视者
- 目
- 筋纵目不开
- 视物而目睛不转动者
- 戴眼
- 外伤
- 伤寒
- 其他
- 第八册·七窍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