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消瘅热中
(《素问·通评虚实论》《腹中论》 附∶消瘅治法)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消瘅者,三消之总称,谓内热消中而肌肤消瘦也。瘅音丹,又上、去二声,广韵曰火瘅,一曰黄病。)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邪热在内,脉当实大者为顺,故病虽久犹可治;若脉悬小,则阳实阴虚,脉证之逆也,故不可治。《五变篇》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又曰∶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详本类后七十六。)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 ,芳草发狂。(《素问·腹中论》。王氏曰∶多饮数溲,谓之热中。多食数溲,谓之消中。多喜曰 。多怒曰狂。 ,癫同。)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高梁,浓味也。芳草,辛香之品也。石药, 炼金石之类也。三者皆能助热,亦能销阴,凡病热者所当禁用。热中消中者,即内热病也,惟富贵之人多有之。《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盖富贵者以肥甘为事,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气积成热,则转为消中消渴之病,故于高梁芳草之类,皆不得不禁也。)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芳美者,气热而散,悍急者,性刚而烈也。)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 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阴中之至阴也,阳胜则伤阴,故二热合气,必致伤脾。 音飘。)
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脾伤者畏木,故至甲乙日更论,盖谓其必甚也。愚按∶消瘅消中者,即后世所谓三消证也。凡多饮而渴不止者为上消,消谷善饥者为中消,溲便频而膏浊不禁者为下消。如《气厥论》之云肺消膈消,《奇病论》之云消渴,即上消也。《脉要精微论》云瘅成为消中,《师传篇》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善饥,即中消也。《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肾脉肝脉微小皆为消瘅,肝肾在下,即下消也。观刘河间《三消论》曰∶五脏六腑四肢皆禀气于脾胃,行其津液,以濡润养之。然消渴之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盛故也。治当补肾水阴寒之虚,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身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和而不涩,则病自已。若饮水多而小便多,名曰消渴;若饮食多,不甚渴,小便数而消瘦者,名曰消中;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一皆以燥热太甚,三焦肠胃之腠理脉络怫郁壅滞,虽多饮于中,终不能浸润于外,荣养百骸,故渴不止而小便多出或数溲也。又张戴人云∶三消之说,当从火断,火之为用,燔木则消而为炭,炼金则消而为汁, 石则消而为灰,煎海则消而为盐,干永则消而为粉,熬锡则消而为丹。故泽中之潦,消于炎辉;鼎中之水,干于壮火。盖五脏心为君火正化,肾为君火对化,三焦为相火正化,胆为相火对化,得其平则烹炼饮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则燔灼脏腑,津液竭焉。夫一身之心火,甚于上为膈膜之消,甚于中为肠胃之消,甚于下为膏液之消,甚于外为肌肉之消。上甚不已则消及于肺,中甚不已则消及于脾,下甚不已则消及于肝肾,外甚不已则消及于筋骨,四脏皆消尽则心始自焚而死矣。故《素问》有消瘅、消中、消渴、风消、膈消、肺消之说,消之证不同,归之火则一也。此三消从火之说,二公言之详矣。又按《袖珍方》云∶人身之有肾,犹木之有根,故肾脏受病,必先形容憔悴,虽加以滋养,不能润泽,故患消渴者,皆是肾经为病。由壮盛之时,不自保养,快情恣欲,饮酒无度,食脯炙丹石等药,遂使肾水枯竭,心火燔盛,三焦猛烈,五脏渴燥,由是渴利生焉。此又言三消皆本于肾也。又何柏斋曰∶造化之机,水火而已,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水为湿为寒,火为热为燥,火性炎上,水性润下,故火宜在下,水宜在上,则易交也。交则为既济,不交则为未济,不交之极,则分离而死矣。消渴证,不交而火偏盛也;水气证,不交而水偏盛也。制其偏而使之交,则治之之法也。观此诸论,则凡治消者,在清火壮水,二者之间,但察三焦虚实,或滋或泻,随所宜而用之,若乎尽矣;然以予之见,犹有说焉。如《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风消。此以阳明为十二经之海,土衰而木气乘之,故为肌肉风消也。《气厥论》曰∶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此言元阳之衰而金寒水冷,则为肺肾之消也。《邪气脏腑病形篇》曰五脏之脉微小者,皆为消瘅,此言寸口之弱见于外,以血气之衰而消于内也。又如《气交变大论》曰∶岁水太过,上临太阳,民病渴而妄冒。《五常政大论》曰∶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火上从,民病嗌干善渴。《至真要大论》曰∶太阳司天,寒淫所胜,民病嗌干,渴而欲饮。是皆以阴抑阳,以水制火,必以温剂散去寒邪,其疾自愈。诸如此者,总皆消渴之类也。夫消者消耗之谓,阳胜固能消阴,阴胜独不能消阳乎?故凡于精神血气肌肉筋骨之消,无非消也。予尝治一荐绅,年愈四旬,因案牍积劳,致成大病,神困食减,时多恐惧,上焦无渴,不嗜汤水,或有少饮,则沃而不行,然每夜必去溺二三升,莫知其所从来,且半皆浊液。最后延余诊视,因相告曰∶自病以来,通宵不寐者已半年有余,即间有蒙 似睡之意,必梦见亡人凶丧等事,鬼魅相亲,其不免矣。余曰∶不然。此以思虑积劳,损伤心肾,元阳既亏,则阴邪胜之,故多阴梦。阳衰则气虚,阳不帅阴,则水不化气,故饮水少而溺浊多也。阳气渐回,则阴邪自退,此正《内经》所谓心移寒于肺,饮一溲二之证耳。病本非轻,所幸者,脉犹带缓,肉犹未脱,胃气尚存,可无虑也。乃以归脾之属去白术木香,八味之属去丹皮泽泻,一以养阳,一以养阴,出入间用,至三百余剂,计人参二十余斤而后全愈。此非神消于上,精消于下之证乎?可见消有阴阳,不得尽称为火证,姑纪此一按,以为治消者之鉴。)

- 消瘅热中《类经》
- 消瘅门《张氏医通》
- 消胆胺《医院药学》
- 消瘅门《医学纲目》
- 消导《中医词典》
- 消瘅《灵素节注类编》
- 消导《松峰说疫》
- 消瘅《证治准绳·杂病》
- 消导(消散)法《中医内科学》
- 消瘅《证治准绳·类方》
- 消导药《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消瘅《张氏医通》
- 消毒《流行病学》
- 消瘅《中医词典》
- 消毒的目的的意义《传染病》
- 消瘅《中医名词词典》
- 消毒的种类《传染病》
- 消除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消毒疔发背诸毒名一笔消《急救广生集》
- 消补并用《中医词典》
- 消毒定痛散《正体类要》
- 消标散《重订囊秘喉书》
- 消毒法《外科学总论》
- 消鼻痔方《冯氏锦囊秘录》
- 消毒方法的选择及影响消毒的因素《传染病》
- 消斑青黛饮《医方论》
- 消毒麻仁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消斑青黛饮《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消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消《友渔斋医话》
- 消毒散《儒门事亲》
《类经》
- 作者:张介宾 朝代:明·天启四年 年份:公元1624年
- 序一
- 序二
- 一卷 摄生类
- 二卷 阴阳类
- 三卷 藏象类
- 一、十二官
- 二、藏象
- 三、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 四、五脏之应各有收受
- 五、四时阴阳外内之应
- 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 七、脾不主时
- 八、五脏所合所荣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
- 九、本神
- 十、五脏异藏虚实异病
- 十一、气口独为五脏主
- 十二、食饮之气归输脏腑
- 十三、有子无子女尽七七男尽八八
- 十四、天年常度
- 十五、寿夭
- 十六、人身应天地
- 十七、妇人无须气血多少
- 四卷 藏象类
- 十八、老壮少小脂膏肉瘦之别
- 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 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气聚
- 二十一、坚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
-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 二十三、奇恒脏腑藏泻不同
- 二十四、逆顺相传至困而死
- 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
- 二十六、肠胃小大之数
- 二十七、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 二十八、本藏二十五变
- 二十九、身形候脏腑
- 三十、人有阴阳治分五态
- 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
-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发脏腑
- 五卷 脉色类
- 一、诊法常以平旦
- 二、部位
- 三、呼吸至数
- 四、五脏之气脉有常数
- 五、三部九候
- 六、七诊
- 七、诊有十度诊有阴阳
- 八、诊有大方
-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 十、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
- 十一、脉分四时无胃曰死
- 十二、逆从四时无胃亦死
- 十三、五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
- 十四、三阳脉体
- 十五、六经独至病脉分治
- 十六、寸口尺脉诊诸病
- 十七、三诊六变与尺相应
- 十八、诊尺论疾
- 六卷 脉色类
- 十九、脏脉六变病刺不同
- 二十、搏坚散为病不同
- 二十一、诸脉证诊法
- 二十二、关格
- 二十三、孕脉
- 二十四、诸经脉证死期
- 二十五、决死生
- 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脏
-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脏脉见者死
- 二十八、真脏脉死期
-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 三十、精明五色
- 三十一、五官五阅
- 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 三十三、色脉诸诊
- 三十四、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 三十五、经有常色络无常变
- 三十六、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 三十七、五脏五色死生
- 七卷 经络类
- 一、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
- 二、十二经脉
- 三、十二经离合
-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 五、十五别络病刺
- 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
- 七、气穴三百六十五
- 八、孙络溪谷之应
-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 十、项腋头面诸经之次
- 十一、五脏背
-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 八卷 经络类
- 十三、三经独动
- 十四、井荥经合数
- 十五、十二原
- 十六、五脏五六腑六
- 十七、脉度
- 十八、骨度
- 十九、骨空
- 二十、十二经血气表里
- 二十一、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 二十二、五脏之气上通七窍阴阳不和乃成关格
- 二十三、营卫三焦
- 二十四、营气营运之次
- 二十五、卫气营运之次
- 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
- 九卷 经络类
- 十卷 标本类
- 十一卷 气味类
- 十二卷 论治类
- 一、治病必求于本
- 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 四、气味方制治法逆从
- 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
-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 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 八、邪风之至治之宜早诸变不同治法亦异
- 九、五方病治不同
- 十、形志苦乐病治不同
- 十一、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 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
- 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 十四、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 十五、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
- 十六、祝由
- 十七、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治之极于一
- 十八、五过四德
- 十九、四失
- 二十、辟疗五疫
- 十三卷 疾病类
- 十四卷 疾病类
- 十、十二经病
- 十一、六经病解
- 十二、阳明病解
- 十三、太阴阳明之异
- 十四、五决十经
- 十五、八虚以候五脏
- 十六、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 十七、五脏虚实病刺
-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 十九、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 二十、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
- 二十一、虚实之反者病
- 二十二、五实五虚死
- 二十三、病气一日分四时
- 二十四、五脏病气法时
- 十五卷 疾病类
- 二十五、宣明五气
- 二十六、情志九气
- 二十七、八风五风四时之病
- 二十八、风证
- 二十九、风传五脏
- 三十、风厥劳风
- 三十一、肾风风水
- 三十二、酒风
- 三十三、贼风鬼神
- 三十四、厥逆
- 三十五、十二经之厥
- 三十六、厥逆头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
- 三十七、厥腰痛
- 三十八、厥逆之治须其气并
- 三十九、伤寒
- 四十、两感
- 四十一、温病暑病
- 四十二、遗证
- 四十三、阴阳交
- 四十四、五脏热病刺法
-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 四十六、移热移寒
- 四十七、乳子病热死生
- 十六卷 疾病类
- 四十八、疟
- 四十九、又论疟
- 五十、诸经疟刺
- 五十一、如疟证
- 五十二、咳证
- 五十三、动静勇怯喘汗出于五脏
- 五十四、热食汗出
- 五十五、鼓胀
- 五十六、脏腑诸胀
- 五十七、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
-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 五十九、风水黄胆之辨
- 六十、消瘅热中
- 六十一、脾瘅胆瘅
- 十七卷 疾病类
- 六十二、胎孕
- 六十三、血枯
- 六十四、阳厥怒狂
- 六十五、癫疾
- 六十六、诸卒痛
- 六十七、痹证
- 六十八、周痹众痹之刺
- 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 七十、六经痹疝
- 七十一、痿证
- 七十二、肠
- 七十三、伏梁
- 七十四、息积
- 七十五、疹筋
- 七十六、风邪五变
- 七十七、病成而变
- 七十八、杂病所由
- 十八卷 疾病类
- 七十九、口问十二邪之刺
- 八十、涕泪
- 八十一、神乱则惑、善忘、饥不嗜食
- 八十二、不得卧
- 八十三、不卧多卧
- 八十四、阴阳之逆厥而为梦
- 八十五、梦寐
- 八十六、痈疽
- 八十七、风寒痈肿
- 八十八、胃脘痈颈痈
- 八十九、痈疽五逆
- 九十、瘰
- 九十一、失守失强者死
- 九十二、五逆缓急
- 九十三、风痹死证
- 九十四、病传死期
- 九十五、阴阳气绝死期
- 九十六、四时病死期
- 九十七、十二经终
- 十九卷 针刺类
- 一、九针之要
- 二、九针
- 三、九针之义应天人
- 四、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 五、九变十二节
- 六、三刺浅深五刺五脏
- 七、用针虚实补泻
- 八、阴阳虚实补泻先后
- 九、宝命全角必先治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 十、九针推论
- 十一、官能
- 十二、内外揣
- 十三、八正神明泻方补圆
- 十四、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
- 十五、候气察三部九候
- 十六、候气
- 二十卷 针刺类
- 十七、五变五输刺应五时
- 十八、四时之刺
- 十九、刺分四时逆则为害
- 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
- 二十一、血络之刺其应有异
- 二十二、行针血气六不同
- 二十三、持针纵舍屈折少阴无俞
- 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 二十五、邪在五脏之刺
- 二十六、卫气失常皮肉气血筋骨之刺
- 二十七、五乱之刺
- 二十八、四盛关格之刺
-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 三十、缪刺巨刺
- 二十一卷 针刺类
- 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
- 三十二、刺有三变营卫寒痹
- 三十三、刺有五节
- 三十四、五邪之刺
- 三十五、解结推引
- 三十六、刺诸风
- 三十七、刺灸癫狂
- 三十八、肾主水水俞五十七穴
-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俞
- 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 四十一、刺寒热
- 四十二、灸寒热
- 四十三、刺头痛
- 四十四、刺头项七窍病
- 四十五、卒然失音之刺
- 四十六、刺心痛并虫瘕蛟
- 二十二卷 针刺类
- 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 四十八、上膈下膈虫痈之刺
- 四十九、刺腰痛
- 五十、刺厥痹
- 五十一、刺四肢病
- 五十二、久病可刺
- 五十三、刺诸病诸痛
- 五十四、刺痈疽
- 五十五、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
- 五十六、贵贱逆顺
- 五十七、刺有大约须明逆顺
- 五十八、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
- 五十九、针分三气失宜为害
- 六十、用针先诊反治为害
-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杀生人
- 六十二、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 六十三、刺禁
- 六十四、刺害
- 二十三卷 运气类
- 二十四卷 运气类
- 二十五卷 运气类
- 二十六卷 运气类
- 二十七卷 运气
- 二十四、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
- 二十五、天地淫胜病治
- 二十六、邪气反胜之治
- 二十七、六气相胜病治
- 二十八、六气之复病治
- 二十九、天枢上下胜复有常
- 三十、客主胜而无复病治各有正味
- 三十一、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
- 三十二、胜复早晏脉应
- 三十三、三阴三阳幽明分至
- 三十四、六气补泻用有先后
- 三十五、九宫八风
- 三十六、贼风邪气乘虚伤人
- 二十八卷 运气类
- 三十七、升降不前须穷刺法
- 三十八、升降不前气变民病之异
- 三十九、司天不迁正不退位之刺
- 四十、不迁正退位气变民病之异
- 四十一、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 四十二、刚柔失守之义
- 四十三、十二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 四十四、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义
- 二十九卷 会通类
- 三十卷 会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