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锻炼计划
最安全的方法是制定一个锻炼计划来完成选择性的锻炼或运动量锻炼,直至四肢感到疼痛或出现沉重感。如果肌肉疼痛仅持续数分钟便消失,那么第一阶段的锻炼应继续。当体能增加后,你可以锻炼更长的时间而不会感到疼痛或不适。当你能够很舒适地连续锻炼10分钟,那么锻炼就可以每天坚持。至于锻炼多长的时间、锻炼的频率和强度以及如何预防运动损伤等问题,这方面的原则对所有类型的锻炼和比赛都是一样的。
锻炼多长时间和间隔多久锻炼一次?
如果是为了获得和维持体能,你仅需要每次锻炼30分钟,每周锻炼3次。对大多数人来说,一次锻炼时间超过30分钟是不必要的,因为体能是用最大摄氧能力这个指标来衡量的,锻炼超过30分钟后该指标增加幅度也很小。
体能的改善来自疲劳肌肉的彻底恢复而不是每天重复同样的锻炼内容。虽然心脏可以承受每天数次的锻炼,而骨骼肌则会在锻炼强度每天增加的情况下受到损伤。在进行大运动量锻炼后的当天,取肌纤维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出血和微小的撕裂现象。这就是为什么会在剧烈运动一天后,肌肉会感到疼痛的原因。进行锻炼的人应在锻炼后休息48小时才能使肌肉得到恢复。当肌肉微小损伤愈合后,会变得更强壮。一周锻炼2~3次,或休息几天后变换锻炼内容,将有助于预防损伤。
锻炼强度需要多大?
体能更多地取决于锻炼强度,而不是锻炼周期。锻炼强度应足够大,第二天肌肉会感到有些痛,但在第三天就会完全恢复。
为使心脏强壮,锻炼强度必须达到使心率(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静息状态增加20次以上。锻炼强度越大,心跳会越快,心肌也就变得越强壮。
心率的快慢取决于骨骼肌收缩强度的大小。当你开始锻炼后,骨骼肌开始收缩并挤压附近的静脉,迫使血液回流到心脏。而当骨骼肌松弛时,这些静脉又可充满血液。骨骼肌的交替收缩和舒张,如同第二颗心脏,挤压额外的血液流回心脏,增加血流量,使心脏跳得更快更剧烈。于是骨骼肌收缩越强烈,心跳也就越快。
锻炼时的推荐心率(训练心率)应该是估计最大心率的60%,即220减去人的年龄为人的最大估计心率。然而,这种计算公式对于从事锻炼年纪大的人是不合适的。最大心率测量的是骨骼肌的强度,而不是心肌的强度。所以,一个体格健壮、体能好的老年人比一个虚弱的、体格差的年轻人的最大心率要高。
当一个人开始慢慢锻炼并逐渐增加锻炼强度时,测量心率就变得毫无意义。锻炼强度必须增加到训练心率:这时会出现每次呼吸时双肩高耸、呼吸深大,表明你需要更多的氧气。体能增加后,就不必进行这种的锻炼。
锻炼强度加大,使骨骼肌容易受损伤,并且持续高强度的锻炼比间断性锻炼更容易造成损伤。间断性锻炼时,应慢慢开始热身运动,然后逐渐加快运动频率。当肌肉出现沉重感、疼痛或不适时,应慢慢停止锻炼。当肌肉感到轻松时,再加快节奏。锻炼时应适当调整节奏,假如肌肉沉重感始终存在,就应停止锻炼。体能的提高是通过增加高强度锻炼的时间和减少慢频率锻炼的时间而实现的。
人们在锻炼后应感到很舒服。如果没有舒适感,说明锻炼强度过大。过度的锻炼会造成关节、肌肉、肌腱和骨骼的疼痛,增加损伤的危险并使人烦躁不安。

- 制定锻炼计划《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制订《制剂规范》《医院药学》
- 制定康复计划的一些原则《康复医学》
- 制灯芯法《古今医统大全》
- 制法备录《古今医统大全》
- 制灯草灰法《重订囊秘喉书》
- 制方大法《医学纲目》
- 制炒诸药《外科选要》
- 制方大法《伤寒法祖》
- 制炒诸药《外科正宗》
- 制方法《医学启源》
- 制备胶体金的准备《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制方和剂治疗大法《冯氏锦囊秘录》
- 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技术《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制方用药必本升降浮沉之理《医学读书记》
- 制半夏《本草害利》
- 制方之法《汤液本草》
- 制半夏《本草害利》
- 制风化硝法《古今医统大全》
- 制斑龙胶法《冯氏锦囊秘录》
- 制附子《本草害利》
- 制巴豆法《重订囊秘喉书》
- 制附子法《古今医统大全》
- 制艾叶法《古今医统大全》
- 制附子法《外科正宗》
- 制艾法《痰火点雪》
- 制附子法《外科选要》
- 志意《中医词典》
- 制附子秘法(华佗制附子)《华佗神方》
- 志室《针灸学》
- 制甘草法《外科理例》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编译人员
- 第三章 致读者
- 第四章 基础
- 第五章 药物
- 第5节 药物概述
- 第6节 药物的给药途径、分布和排泄
- 第7节 药物动力学
- 第8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 第9节 药物与衰老
- 第10节 药物的不良反应
- 第11节 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 第12节 非专卖药物
- 第13节 非处方药物
- 第六章 心血管疾病
- 第14节 心脏和血管的生物学特征
- 第15节 心脏疾病的诊断
- 第16节 心律失常
- 第17节 心力衰竭
- 第18节 心肌病
- 第19节 心脏瓣膜疾病
- 第20节 心脏肿瘤
- 第21节 心内膜炎
- 第22节 心包疾病
- 第23节 低血压
- 第24节 休克
- 第25节 高血压
- 第26节 动脉粥样硬化
- 第27节 冠状动脉疾病
- 第28节 周围动脉疾病
- 第29节 主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
- 第30节 静脉和淋巴系统疾病
- 第七章 肺和气道疾病
- 第31节 呼吸系统生理学
- 第32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性检查
- 第33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34节 肺栓塞
- 第35节 支气管炎
- 第36节 支气管扩张症和肺不张
- 第37节 阻塞性气道疾病
- 第38节 职业性肺病
- 第39节 过敏性肺病
- 第40节 浸润性肺病
- 第41节 肺炎
- 第42节 肺脓肿
- 第43节 囊性纤维化
- 第44节 胸膜疾病
- 第45节 肺癌
- 第八章 骨骼、关节和肌肉疾病
- 第46节 骨骼、关节和肌肉
- 第47节 骨质疏松症
- 第48节 佩吉特骨病
- 第49节 骨肿瘤
- 第50节 骨关节炎
- 第51节 关节和结缔组织疾病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银屑病性关节炎
- 盘状红斑狼疮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硬皮病
- 斯耶格伦综合征
- 混合性结缔组织疾病
-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 复发性多软骨炎
- 脉管炎
- 结节性多动脉炎
- 风湿性多肌痛
- 颞动脉炎
- 韦格纳肉芽肿
- 赖特尔综合征
- 贝切特综合征
- 强直性脊柱炎
- 第52节 痛风和假性痛风
- 第53节 骨与关节感染
- 第54节 夏科关节病
- 第55节 肌肉、滑囊和肌腱疾病
- 第56节 足病
- 第57节 运动性损伤
- 第58节 锻炼与体能
- 第九章 脑和神经疾病
- 第59节 神经生物学
- 第60节 神经检查及辅助检查
- 第61节 疼痛
- 第62节 头痛
- 第63节 眩晕
- 第64节 睡眠障碍
- 第65节 肌无力
- 第66节 肌营养不良及相关疾病
- 第67节 运动疾患
- 第68节 多发性硬化及相关疾病
- 第69节 脊髓疾病
- 第70节 周围神经疾病
- 第71节 颅神经疾病
- 第72节 嗅觉和味觉障碍
- 第73节 癫痫
- 第74节 脑卒中及相关疾病
- 第75节 脑外伤
- 第76节 谵妄与痴呆
- 第77节 昏睡与昏迷
- 第78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 第79节 神经系统肿瘤
- 第十章 精神疾病
- 第80节 精神卫生概述
- 第81节 心身疾病
- 第82节 躯体形式障碍
- 第83节 焦虑性障碍
- 第84节 抑郁症和躁狂症
- 第85节 自杀行为
- 第86节 进食障碍
- 第87节 性身份和性心理障碍
- 第88节 性功能障碍
- 第89节 人格障碍
- 第90节 分离性障碍
- 第91节 精神分裂症和妄想性疾病
- 第92节 药物依赖和成瘾
- 第十一章 口腔和牙齿疾病
- 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疾病
- 第99节 消化系统生物学
- 第100节 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查方法
- 第101节 食管疾病
- 第102节 胃和十二指肠疾病
- 第103节 肛门和直肠疾病
- 第104节 胰腺疾病
- 第105节 消化不良
- 第106节 胃肠炎
- 第107节 肠运动异常性疾病
- 第108节 炎性肠病
- 第109节 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
- 第110节 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
- 第111节 憩室病
- 第112节 胃肠道急症
- 第113节 消化道癌肿和其他新生物
- 第十三章 肝胆疾病
- 第114节 肝脏和胆囊生物学
- 第115节 肝脏和胆囊疾病的诊断性试验
- 第116节 肝脏疾病的临床表现
- 第117节 脂肪肝、肝硬化和相关疾病
- 第118节 肝炎
- 第119节 肝脏的血管性疾病
- 第120节 肝脏肿瘤
- 第121节 胆囊疾病
- 第十四章 肾脏和尿路疾病
- 第122节 肾脏和尿路生物学
- 第123节 肾衰竭
- 第124节 肾炎
- 第125节 肾脏血管疾病
- 第126节 代谢性和先天性肾脏疾病
- 第127节 尿路感染
- 第128节 尿路梗阻
- 第129节 神经源性膀胱
- 第130节 尿失禁
- 第131节 尿路外伤
- 第132节 肾脏及尿路肿瘤和癌
- 第十五章 营养与代谢障碍
- 第133节 营养概述
- 第134节 营养不良
- 第135节 维生素和矿物质
- 第136节 水平衡
- 第137节 盐平衡
- 第138节 酸碱平衡
- 第139节 脂代谢障碍
- 第140节 肥胖症
- 第141节 卟啉症
- 第142节 淀粉样变性
- 第十六章 内分泌疾病
- 第143节 内分泌系统与激素
- 第144节 垂体疾病
- 第145节 甲状腺疾病
- 第146节 肾上腺疾病
- 第147节 糖尿病
- 第148节 低血糖症
- 第149节 多发性内分泌瘤综合征
- 第150节 多腺体缺乏综合征
- 第151节 类癌
- 第十七章 血液疾病
- 第152节 血液生物学
- 第153节 输血
- 第154节 贫血
- 第155节 出血性疾病
- 第156节 白细胞疾病
- 第157节 白血病
- 第158节 淋巴瘤
- 第159节 浆细胞病
- 第160节 骨髓增生性疾病
- 第161节 脾脏疾病
- 第十八章 癌症
- 第十九章 免疫性疾病
- 第二十章 感染性疾病
- 第171节 感染性疾病的生物学
- 第172节 预防感染的免疫接种
- 第173节 抗感染药物
- 第174节 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
- 第175节 脓肿
- 第176节 菌血症和败血性休克
- 第177节 杆菌感染
- 第178节 球菌感染
- 第179节 螺旋体感染
- 第180节 厌氧菌感染
- 第181节 结核病
- 第182节 麻风病
- 第183节 立克次体感染
- 第184节 寄生虫感染
- 第185节 真菌感染
- 第186节 病毒性感染
- 第187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 第188节 防御功能受损者的感染
- 第189节 性传播疾病
- 第二十一章 皮肤疾病
- 第190节 皮肤生物学
- 第191节 皮肤病外用药物
- 第192节 瘙痒症
- 第193节 表浅皮肤疾病
- 第194节 皮炎
- 第195节 皮肤炎性反应
- 第196节 大疱性皮肤病
- 第197节 褥疮
- 第198节 汗腺疾病
- 第199节 皮脂腺疾病
- 第200节 毛发疾病
- 第201节 皮肤细菌感染
- 第202节 皮肤真菌感染
- 第203节 皮肤寄生虫感染
- 第204节 皮肤病毒感染
- 第205节 日光与皮肤损伤
- 第206节 色素障碍性疾病
- 第207节 皮肤良性增生
- 第208节 皮肤癌
- 第二十二章 耳鼻咽喉疾病
- 第二十三章 眼科疾病
- 第216节 眼和视力
- 第217节 屈光不正
- 第218节 眼外伤
- 第219节 眼眶病
- 第220节 眼睑和泪腺病
- 第221节 结膜病
- 第222节 角膜病
- 第223节 白内障
- 第224节 葡萄膜病
- 第225节 视网膜病
- 第226节 青光眼
- 第227节 视神经病
- 第二十四章 男性保健
- 第二十五章 妇女保健
- 第231节 女性生殖系统
- 第232节 激素与生殖
- 第233节 绝经
- 第234节 常见妇科疾患
- 第235节 闭经和子宫异常出血
- 第236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
- 第237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
- 第238节 乳房疾病
- 第239节 女性生殖系统癌
- 第240节 不育症
- 第241节 计划生育
- 第242节 遗传疾病检查诊断
- 第243节 妊娠
- 第244节 高危妊娠
- 第245节 妊娠并发症
- 第246节 妊娠合并症
- 第247节 妊娠期用药
- 第248节 正常分娩
- 第249节 分娩期并发症
- 第250节 产褥期
- 第二十六章 儿童保健
- 第251节 新生儿和婴儿
- 第252节 新生儿和婴儿疾病
- 早产儿
- 过期产儿
- 小于胎龄儿
- 大于胎龄儿
- 产伤
- 呼吸窘迫综合征
- 暂时性呼吸增快症
- 早产儿呼吸暂停
- 肺动脉高压
- 胎粪吸入综合征
- 气胸
-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 早产儿视网膜病
- 喂养和大便问题
-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 急腹痛
- 贫血
- 红细胞增多症
- 高胆红素血症
- 体温过低
- 低血糖
- 高血糖
- 低钙血症
- 高钠血症
- 胎儿酒精综合征
- 孕期滥用药物
- 惊厥
- 婴儿猝死综合征
- 第253节 新生儿和婴儿感染
- 第254节 出生缺陷
- 第255节 精神发育迟滞
- 第256节 患病儿童与家庭
- 第257节 幼儿的成长问题
- 第258节 青春期和青少年问题
- 第259节 细菌感染
- 第260节 病毒感染
- 第261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 第262节 蛲虫感染
- 第263节 疑及感染引起的疾病
- 第264节 儿童癌症
- 第265节 胃肠道疾病
- 第266节 营养性疾病
- 第267节 代谢性疾病
- 第268节 内分泌疾病
- 第269节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
- 第270节 脑性瘫痪
- 第271节 耳鼻咽喉疾病
- 第272节 眼科疾病
- 第273节 精神疾病
- 第274节 对儿童的虐待和漠视
- 第275节 中毒
- 第276节 外伤
- 第二十七章 事故与意外伤害
- 第277节 烧伤
- 第278节 电击
- 第279节 放射损伤
- 第280节 高温损害
- 第281节 低温损害
- 第282节 高山病
- 第283节 淹溺
- 第284节 潜水病
- 第285节 航空旅行医学
- 第286节 中毒
- 第287节 毒性咬伤和蜇伤
- 第二十八章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