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方论
《袖珍方》曰∶凡痹疾,病目有五种,筋痹、脉痹、骨痹、皮痹、肌痹是也。多由体虚之人,腠理空疏,为风寒湿三气所侵,不能随时驱散,流注经络,久而为痹病者也。风多则引注;寒多掣痛;湿多则重着。治之当辨其所感风寒湿三气注于何部分,其表里须从偏胜者主之药饵。如有此证,治之宜早为贵乎。
五痹汤(《和剂方》)治风寒湿之气各留肌体,手足缓弱,麻顽不仁。
羌活 白术 防己(各一两) 片子 姜黄(一两,洗去灰土) 甘草(微炙,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煎八分,去渣。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防风汤(《宣明方》)风寒湿三气合为痹,风气胜者行痹,上下左右无留,随所至作,防风汤主之。治行痹行走无定。
防风 甘草 当归 赤茯苓(去皮) 杏仁(去皮,炒熟) 桂(各一两) 黄芩 秦艽 葛根(各三钱) 麻黄(去节,半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酒水各二盏,枣三枚,姜五片,煎至一盏,温服。
茯苓汤(《宣明方》)寒气胜者为痛痹,大宜宣通。阴寒为痛,宜通气温经而愈,茯苓汤加减主之。治痛痹四肢疼痛,拘倦浮肿。
赤茯苓(去皮) 桑白皮(各二两) 防风 官桂 川芎 芍药 麻黄(去节。各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枣一枚,煎至八分,温服。以姜粥投之,汗泄为度,效矣。
茯苓川芎汤(《宣明方》)湿气胜者为着痹,湿地水气甚重,着而不去,多汗而濡者,茯苓川芎汤主之。治着痹留注不去,四肢麻木,拘挛浮肿。
赤茯苓 桑白皮 防风 官桂 川芎 麻黄 芍药 当归 甘草(炙。各五分)
上为末。每服四钱半,水二盏,枣三枚,同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如欲出汗,以粥投之。
蠲痹汤(《济生方》)治手足冷痹,腰腿沉重及身体烦疼,背项拘急。
当归(去芦,酒洗) 赤芍药 黄 (去芦) 防风(去芦) 片子 姜黄 羌活(各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去渣温服。
防风汤(《济生方》)治血痹,皮肤不仁。
川当归(去芦,洗) 赤茯苓(去皮) 川独活(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防风(一两) 赤芍药 黄苓(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半两) 秦艽(去芦,一两) 桂心(不见火,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
当归(炒) 川续断 萆 (各一两) 川芎(七钱半) 乳香(半两) 天麻、防风、附子(各一两) 没药(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温酒或饮任下。
黄 酒(《济生方》)治风湿痒痛,筋脉挛急,或身体顽痹。
当归(去芦) 云母粉 茵芋叶 白术 虎骨 萆 木香(不见火) 仙灵脾 川续断甘草(炙) 白芍药 黄 (去芦) 防风(去芦) 官桂(不见火) 天麻 石斛(去根。各一两)
上 咀,用绢袋盛,以好酒一斗浸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每服一盏,温暖服之,常令酒气相续为佳。
茯苓汤(《济生方》)治停蓄支饮,手足麻痹,多睡眩冒。
半夏(汤洗七次) 赤茯苓(去皮) 陈皮(各一两) 枳实(去穣,麸炒) 桔梗(去芦) 甘草(炙。各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煎七分,温服。
增损续断丸(《本事方》)治寒湿之气痹滞关节,麻木疼痛。
人参 防风 鹿角胶 白术(炮。各七两) 麦门冬 干地黄 黄 续断 薏苡仁 山芋 牡丹皮 桂心 山茱萸 白茯苓 石斛(各二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空心下。
羌活汤(《济生方》)治白虎历节,风毒攻注,骨节疼痛,发作不定。
羌活(去芦。二两) 附子(炮,去皮脐) 秦艽(去芦) 桂心 木香(不见火) 川芎当归(去芦) 牛膝(川者,去芦,洗) 桃仁(去皮尖,麸炒) 骨碎补 防风(去芦。各一两) 甘草(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七分,温服。
虎骨散(《济生方》)治白虎风,肢节疼痛,发则不可忍。(方见白虎历节风门。)
谨按∶痹病盖因风寒湿三气,客于经络,为病不一,或为痛,或为痒,或为麻痹不仁,或为手足缓弱,所以然者,有新久轻重之分,有湿痰死血之异。《济生》防风汤、茯苓汤所治已露端倪也,学人细心求之。仁斋先生不言痹病,盖已中风、白虎历节风条内矣。但所言病之见证,古人所言病之原因,即中庸费隐之义也。

- 痹证方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痹证辨治举要《名师垂教》
- 痹证论《症因脉治》
- 痹证《回春录》
- 痹证门(十一则)《辨证录》
- 痹证《医学摘粹》
- 痹证日久,药后渐虚《名师垂教》
- 痹证《医学摘粹》
- 痹证析微论《叶选医衡》
- 痹证《明医指掌》
- 痹证诸方《医门法律》
- 痹证《类经》
- 痹症《中医名词词典》
- 痹证《全生指迷方》
- 痹症《气功外气疗法》
- 痹证《医学集成》
- 痹症《证治汇补》
- 痹药昏昏散《救伤秘旨》
- 痹症《医学实在易》
- 痹痛《血证论》
- 痹症《医门补要》
- 痹痛《古今医鉴》
- 痹症《针灸学》
- 痹诗《医学实在易》
- 痹症《灸法秘传》
- 痹疝《医经原旨》
- 痹症寒湿与风乘《医学传心录》
- 痹入脏腑证《杂病心法要诀》
- 痹症论治《类证治裁》
- 痹入脏腑证《医宗金鉴》
- 痹症脉候《类证治裁》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作者:? 朝代:? 年份:?
- 《仁斋直指》序
- 卷之一总论
- 卷之二证治提纲
- 得病有因
- 治病当先救急
- 治病如操舟
- 用药中病不必尽剂
- 经常用药自有奇功
- 论肝脾生病
- 病人尺脉洪大
- 水气、肾气、血气、风毒擒纵治法
- 治痢要诀
- 简径治痢
- 姜茶治痢法
- 噤口痢
- 疟痢用常山、罂粟壳
- 治疟要诀
- 发疟呕吐勿用常山
- 疟有水有血
- 疟证寒热有根
- 常山治疟须用大黄为佐
- 寒热似疟
- 吐、汗、下治疟
- 疟后调理
- 退热
- 柴胡退热不及黄芩
- 退热有法
- 小儿风证解热有三
- 滞血发热
- 佐助小柴胡汤
- 肾热用五苓散
- 下后大肠热肿坠重
- 通利大便有法
- 饭后随即大便
- 脾泄、肾泄
- 肾泄
- 大便脱泄白脓
- 脱肛
- 小便不通
- 石淋
- 转胞
- 孕妇胎热似痢
- 下焦蓄血
- 产妇血块筑痛
- 身体血滞作痛
- 身体胸腹隐热、隐疼、拘急、足冷
- 血滞
- 血崩
- 吐血
- 治渴有法
- 酒家有病勿用温药
- 伤寒筋惕肉治法
- 发痉详证
- 胸胁痛引背上,头面两手浮肿
- 肚皮痛
- 胸膛气隔
- 附∶证治赋
- 卷之三诸风
- 风论
- 诸风证治
- 附∶诸贤论
- 附诸方
- 附∶预防中风出《干坤生意》
- 附∶胃风
- 附∶伤风
- 附∶破伤风
- 寒
- 暑
- 湿
- 附∶瘟疫
- 卷之四风缓(附痿证)
- 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