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
论曰∶若始觉肌肉不仁,久而变生他证,病名曰痹。此由风寒湿三气客于经络,舍于血脉,搏于荣卫,故令皮肤痹而不仁。有热则肌肉骨节烦疼,有寒则冷。以春得之在筋,夏得之在脉,秋得之在皮,冬得之在骨,四季得之在肌肉。又久而不去,各传其脏,筋痹不已,舍之于肝,夜卧则惊,饮食多,小便数,上为引如怀妊。脉痹不已,舍之于心,其脉不通,烦满,心下鼓,暴上气。肌痹不已,舍之于脾,其状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皮痹不已,舍之于肺,其状烦满而喘呕。骨痹不已,舍之于肾,其状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上证虽多,必先肌肉不仁。其始,治当以增损小续命汤,证状小不同者,当根据本法。病久入深,鲁公酒主之。
增损小续命汤(方缺。)
鲁公酒
茵芋 川乌头(炮,去皮脐) 踯躅花 天雄(炮,去皮脐) 防己 石斛(去根,各一两)
细辛艽(去苗土)
风生干地黄(各半右 咀,酒四斗,渍十日。每服一合,常令酒气相续。
若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由居处卑湿,以水为事,肌肉濡渍,痹而不仁,是谓肉痿,罂粟汤主之。
罂粟(不计多少)
上研细末,煮稀粥,入蜜饮之,大解金石毒。
若一边足膝无力,渐渐瘦细,肌肉不泽,上牵胁肋,下连筋急,不能行步,此由大病之后,数亡津液,血少不荣,气弱不运,肝气亏损,无血以养筋,筋不荣则干急而痛,亦不能举,活血丹主之。
活血丹干地黄(二两) 当归(洗) 芍药 续断 白术(各一两)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温酒下三十丸,食前服,加至五十丸。如痛甚,足痿不能行,去术,加杜仲一两,乳香、葳灵仙、木鳖子仁、草乌头、白芥子各半两。
鹿茸(去毛,切作片子,酥炙,五两) 干地黄(二两) 菟丝子(拣净,酒浸透,乘润捣烂,焙,二两)
杜仲(去粗皮,捣烂,酒拌,炒干,二两) 牛膝(二两) 萆 (二两)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干漆(半两,炒烟尽为度)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丸,食前服。
若时觉脚弱,速灸风市、三里二穴各一二百壮。若觉热闷,慎不可灸,大忌酒面房劳。
风市穴,使病患平立垂两手,合手着腿,中指尖头即是穴。三里穴在足膝盖下三寸外廉,按之陷中是。又法以指深按之,则足趺阳脉不见为准。

- 痹证《全生指迷方》
- 痹证《医学集成》
- 痹证《类经》
- 痹药昏昏散《救伤秘旨》
- 痹证《明医指掌》
- 痹痛《血证论》
- 痹证《医学摘粹》
- 痹痛《古今医鉴》
- 痹证《医学摘粹》
- 痹诗《医学实在易》
- 痹证《回春录》
- 痹疝《医经原旨》
- 痹证辨治举要《名师垂教》
- 痹入脏腑证《杂病心法要诀》
- 痹证方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痹入脏腑证《医宗金鉴》
- 痹证论《症因脉治》
- 痹热《中医词典》
- 痹证门(十一则)《辨证录》
- 痹气《医述》
- 痹证日久,药后渐虚《名师垂教》
- 痹气《中医词典》
- 痹证析微论《叶选医衡》
- 痹气《圣济总录》
- 痹证诸方《医门法律》
- 痹气《中医名词词典》
- 痹症《中医名词词典》
- 痹癖《孙真人海上方》
- 痹症《气功外气疗法》
- 痹门《张氏医通》
- 痹症《证治汇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