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胃承气汤证

《经方实验录》书籍目录

沈宝宝(上巳日) 病延四十余日,大便不通,口燥渴,此即阳明主中土,无所复传之明证。前日经用泻叶下后,大便先硬后溏,稍稍安睡,此即病之转机。下后,腹中尚痛,余滞未清,脉仍滑数,宜调胃承气汤小和之。

生川军(二钱后入) 生甘草(三钱) 芒硝(一钱冲)

【按】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并前大承气汤三承气汤。三者药味各异,分量不同,煎法既殊,服法亦差,仲圣分之至详,用之至精。历来注家能辨之至稔,言之至明者,当推柯氏韵伯,学者当细心参究。惟窃有一二小义,当略略补充如下:仲圣常言“胃中有燥矢”,此“胃中”二字,当连读成一名词,即“肠”字之别称,并非言“胃之中”,故“调胃承气”之胃,“微和胃气”之胃,均可作“胃中”,或径作“肠”字解,此其一。柯氏谓调胃承气汤为太阳阳明并病之和剂,并谓“此外之不解,由于里之不通,故太阳之头项强痛虽未除,而阳明之发热恶寒已外现。”不知阳明亦有头痛,惟痛在阙上,而不在太阳穴,阳明亦有发热,惟热属蒸蒸,而不属翕翕,故大论曰:“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此“不解”二字并非表不解,乃太阳热去,阳明热继,亦不解之谓也。柯氏硬加“头不痛”句,反逆,此其二。柯氏谓厚朴大黄是气药为君,大黄厚朴是气药为臣,谓之曰“气”,似尚见含糊,盖厚朴是肠药,能直达肠部,宽放肠壁。彼肠结甚者,燥矢与肠壁几密合无间,硝黄虽下,莫能施其技,故必用厚朴以宽其肠壁,而逐其矢气,如是燥矢方受攻而得去,此其三。

虽然,窃于大承气一法,犹有疑义焉。仲圣于本方中用厚朴至半斤之多,以吾师什一之法折之,当得八钱。但吾师用此,似未有至八钱者。吴氏又可为承气专家,而其大承气汤用大黄达五钱,至厚朴则一钱而已。吴氏鞠通较为阔步,本方用大黄六钱,用厚朴亦仅及其半量,至三钱而止。吴氏辨谓治伤寒本证,当重用厚朴,治温热本证,当减用之者。此乃点缀之语,非通人之论也。由是观之,使用严酷之眼光,细计药量之比重,世乃无有真大承气汤。阅者博雅,曾有惯用真大承气汤,而能识其底蕴者乎?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经方实验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经方实验录》书籍目录
  1. 调胃承气汤证《经方实验录》
  2. 调胃承气汤方《伤寒论》
  3. 调胃承气汤证《临证实验录》
  4. 调胃承气汤方《医宗金鉴》
  5. 调胃承气汤证四条《伤寒贯珠集》
  6. 调胃承气汤方《医宗金鉴》
  7. 调胃承气证《医学摘粹》
  8. 调胃承气汤方《伤寒杂病论》
  9. 调胃承气证《医学摘粹》
  10. 调胃承气汤方《伤寒杂病论》
  11. 调胃承气证《医学摘粹》
  12. 调胃承气汤方《伤寒杂病论》
  13. 调胃承气证九 太阳六十四《伤寒悬解》
  14. 调胃承气汤方《伤寒杂病论》
  15. 调胃承气证十四 少阳十五 入阳明去路《伤寒悬解》
  16. 调胃承气汤(《温疫论》)《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17. 调胃承气证十五 阳明三十四《伤寒悬解》
  18. 调胃承气汤《伤寒括要》
  19. 调胃承气证五 阳明二十四《伤寒悬解》
  20. 调胃承气汤《医方论》
  21. 调胃散《儒门事亲》
  22. 调胃承气汤《时方妙用》
  23. 调胃散《仁术便览》
  24. 调胃承气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25. 调息《中医词典》
  26. 调胃承气汤《伤寒寻源》
  27. 调息《陆地仙经》
  28. 调胃承气汤《仁术便览》
  29. 调息《丹台玉案》
  30. 调胃承气汤《仁术便览》
  31. 调息《养生导引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