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胃承气汤证
沈宝宝(上巳日) 病延四十余日,大便不通,口燥渴,此即阳明主中土,无所复传之明证。前日经用泻叶下后,大便先硬后溏,稍稍安睡,此即病之转机。下后,腹中尚痛,余滞未清,脉仍滑数,宜调胃承气汤小和之。
【按】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并前大承气汤为三承气汤。三者药味各异,分量不同,煎法既殊,服法亦差,仲圣分之至详,用之至精。历来注家能辨之至稔,言之至明者,当推柯氏韵伯,学者当细心参究。惟窃有一二小义,当略略补充如下:仲圣常言“胃中有燥矢”,此“胃中”二字,当连读成一名词,即“肠”字之别称,并非言“胃之中”,故“调胃承气”之胃,“微和胃气”之胃,均可作“胃中”,或径作“肠”字解,此其一。柯氏谓调胃承气汤为太阳阳明并病之和剂,并谓“此外之不解,由于里之不通,故太阳之头项强痛虽未除,而阳明之发热不恶寒已外现。”不知阳明亦有头痛,惟痛在阙上,而不在太阳穴,阳明亦有发热,惟热属蒸蒸,而不属翕翕,故大论曰:“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此“不解”二字并非表不解,乃太阳热去,阳明热继,亦不解之谓也。柯氏硬加“头不痛”句,反逆,此其二。柯氏谓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谓之曰“气”,似尚见含糊,盖厚朴是肠药,能直达肠部,宽放肠壁。彼肠结甚者,燥矢与肠壁几密合无间,硝黄虽下,莫能施其技,故必用厚朴以宽其肠壁,而逐其矢气,如是燥矢方受攻而得去,此其三。
虽然,窃于大承气一法,犹有疑义焉。仲圣于本方中用厚朴至半斤之多,以吾师什一之法折之,当得八钱。但吾师用此,似未有至八钱者。吴氏又可为承气专家,而其大承气汤用大黄达五钱,至厚朴则一钱而已。吴氏鞠通较为阔步,本方用大黄六钱,用厚朴亦仅及其半量,至三钱而止。吴氏辨谓治伤寒本证,当重用厚朴,治温热本证,当减用之者。此乃点缀之语,非通人之论也。由是观之,使用严酷之眼光,细计药量之比重,世乃无有真大承气汤。阅者博雅,曾有惯用真大承气汤,而能识其底蕴者乎?

- 调胃承气汤证《经方实验录》
- 调胃承气汤方《伤寒论》
- 调胃承气汤证《临证实验录》
- 调胃承气汤方《医宗金鉴》
- 调胃承气汤证四条《伤寒贯珠集》
- 调胃承气汤方《医宗金鉴》
- 调胃承气证《医学摘粹》
- 调胃承气汤方《伤寒杂病论》
- 调胃承气证《医学摘粹》
- 调胃承气汤方《伤寒杂病论》
- 调胃承气证《医学摘粹》
- 调胃承气汤方《伤寒杂病论》
- 调胃承气证九 太阳六十四《伤寒悬解》
- 调胃承气汤方《伤寒杂病论》
- 调胃承气证十四 少阳十五 入阳明去路《伤寒悬解》
- 调胃承气汤(《温疫论》)《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 调胃承气证十五 阳明三十四《伤寒悬解》
- 调胃承气汤《伤寒括要》
- 调胃承气证五 阳明二十四《伤寒悬解》
- 调胃承气汤《医方论》
- 调胃散《儒门事亲》
- 调胃承气汤《时方妙用》
- 调胃散《仁术便览》
- 调胃承气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调息《中医词典》
- 调胃承气汤《伤寒寻源》
- 调息《陆地仙经》
- 调胃承气汤《仁术便览》
- 调息《丹台玉案》
- 调胃承气汤《仁术便览》
- 调息《养生导引秘籍》
《经方实验录》
- 原序
- 上卷
- 中卷
-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 桂枝加大黄汤证
- 白虎加桂枝汤证
-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 小青龙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 射干麻黄汤证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证
- 皂荚丸证
- 泽泻汤证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 炙甘草汤证
- 小建中汤证
- 当归建中汤证
- 黄耆建中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 芍药甘草汤证
- 中卷结一
- 大陷胸汤证
- 桃核承气汤证
- 抵当汤证
- 抵当丸证
- 白头翁汤证
- 猪胆汁导证
- 麻子仁丸证
- 中卷结二
- 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