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温辨论
夫湿乃重浊之邪,其伤人也最广。考《难经》、《金柜》有伤湿、中湿、风湿、湿温之名。殆伤则伤其表,表者,乃阳明之表,肌内也,四肢也;中则中其内,内者,乃太阴之内,脾阴也,湿土也。故伤表则肢节必痛,中里则腕腹必闷。及湿与风搏,而周身痛楚,湿与热合,而烦闷热蒸,都甚于夏秋。
盖江南地卑气湿,沿江濒海,雾露风潮,较别处尤甚,且易感染。故医者,亦不务伤寒,专事湿温。
然比之伤寒,尤为琐屑,更难调治。所谓能医大江南之病者,思过半矣。矧其症,不独夏秋,四时兼有。其湿之盛者,犹有微热恶寒,身痛、舌白、胸痞、溺赤等症可凭,若湿之微者,依然外无痛楚,内不烦扰,但觉倦怠嗜卧,脉证缓弱,一如虚损。
斯候也,误补之则湿遽化热而病反增剧,误消之则湿留正损而更觉难堪。又要分别阳湿阴湿,阳湿者,胃热恒多,即为湿热,阴湿者,脾阳必衰,即为湿寒。更审其伤内伤外,伤内者,脾土必虚,《内经》所谓卑隘之土,易于聚湿,胸腹必满,气机必滞;伤外者,阳气必亏,河间所谓表虚之体,易于着湿,肢体必重,关节必痛,伤内者,理脾为主;伤外者,宜气为先。阳湿者,主以苦辛;阴湿者,主以苦温。俱当以淡渗佐之。茍能明其阴阳,分其内外,临机应变,神而明之,庶不愧为医中之司命焉。

- 伤温辨论《六因条辨》
- 伤胃吐血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伤泻《幼幼新书》
- 伤胃吐血《金匮翼》
- 伤蟹《中医词典》
- 伤胃吐血《中医词典》
- 伤血《中医词典》
- 伤胃《中医词典》
- 伤眼耳《急救便方》
- 伤丸《外科传薪集》
- 伤阳《中医名词词典》
- 伤胎结血心腹痛《奇效简便良方》
- 伤阳《中医词典》
- 伤胎腹满(妊娠)《金匮悬解》
- 伤腰秘方《华佗神方》
- 伤胎《盘珠集胎产症治》
- 伤阴《中医名词词典》
- 伤胎《明医指掌》
- 伤阴《中医词典》
- 伤损止痛生肌《圣济总录》
- 伤阴水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伤损腰痛《中医词典》
- 伤饮《中医词典》
- 伤损内证《医宗金鉴》
- 伤饮食《张氏医通》
- 伤损内证《正骨心法要旨》
- 伤饮食《证治准绳·类方》
- 伤损门《回生集》
- 伤饮食《证治准绳·杂病》
- 伤损脉法《立斋外科发挥》
- 伤饮食《医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