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鸣
大抵气与水液相冲击而成声。气多则响高,水多则响沉,或无水而有痰食之闭塞,气闭忽通,则鸣也。气有寒有热,热则气盛,其冲击必有力。寒则气不足,不足本不能冲击,然郁积久之,则亦必通。观寒凝腹痛者,以炒葱姜盐熨腹,则腹响而气行痛止,可见也。是故气之和平而流畅者不鸣也,必其或热或寒,有塞有通而后鸣。经谓热淫所胜,病腹中雷鸣,气上冲胸,治以咸寒。又谓中气不足,肠为之鸣,脾虚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是也。胃寒泄泻肠鸣,升阳除湿汤(见泄泻)加益智仁、半夏、枣、姜。火击水者,二陈(见痰)加芩、连、栀子。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水之声,河间葶苈丸。

- 肠鸣《医碥》
- 肠鸣《普济方·针灸》
- 肠鸣《医碥》
- 肠鸣《普济方·针灸》
- 肠鸣《针灸素难要旨》
- 肠鸣《证治准绳·杂病》
- 肠鸣(腹鸣)《针灸资生经》
- 肠鸣《证治准绳·类方》
- 肠鸣论治《类证治裁》
- 肠鸣《张氏医通》
- 肠鸣门《张氏医通》
- 肠鸣《医述》
- 肠鸣门(三则)《辨证录》
- 肠鸣《医学纲目》
- 肠鸣脱肛《药症忌宜》
- 肠鸣《新修本草》
- 肠鸣泻泄《医法圆通》
- 肠鸣《中医词典》
- 肠扭转《普通外科学》
- 肠瘘《普通外科学》
- 肠癖《金针秘传》
- 肠类《察病指南》
- 肠癖下血《扁鹊心书》
- 肠窟《中医词典》
- 肠澼《中医词典》
- 肠绝《中医词典》
- 肠澼解《素灵微蕴》
- 肠痉挛《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 肠澼下血《中医词典》
- 肠结核《消化病学》
- 肠澼下血《医效秘传》
《医碥》
- 作者:何梦瑶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1年
- 自序
- 赵序
- 辛序
- 凡例
- 卷之一·杂症
- 脏腑说
- 心包络三焦说
- 五脏配五行八卦说
- 水火说
- 命门说
- 五脏生克说
- 五邪说
- 十二经配三阳三阴说
- 六气说
- 六气后论
- 运气说
- 虚实寒热说
- 补泻论
- 反治论
- 标本说
- 表里论
- 阴阳论
- 夏月伏阴辨
- 气
- 血
- 发热
- 恶寒
- 寒热
- 诸中总论
- 中风
- 中寒
- 中暑
- 中湿
- 中气
- 中食
- 中恶
- 卷之二·杂症
- 卷之三·杂症
- 肿胀
- 黄胆
- 消渴(此为渴而且消之证,其寻常止患渴者附后)
- 痿
- 肺痿肺痈
- 痹
- 痉
- 汗
- 呕吐
- 反胃噎膈
- 霍乱
- 泄泻
- 肠鸣
- 痢
- 大便不通
- 大小便不通
- 小便不通
- 淋
- 小便数
- 遗尿、小便不禁
- 小便黄赤
- 交肠
- 关格
- 头痛
- 眩晕
- 项强痛
- 胸痛
- 心痛
- 腹痛
- 腰痛
- 背脊强痛
- 胁肋痛
- 臂痛
- 身体痛
- 面
- 耳
- 卷之四·杂症
- 卷之五·四诊
- 望色
- 闻声
- 问证
- 切脉
- 卷之六·诸方(上)诸方门目(上)
- 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