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中风有阴虚阳虚两大纲

《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中风者,人间第一大病也,而《金匮》论之甚简,吾初亦怪仲景之太率略矣。细考其义乃知察脉审证、施治之法,已提纲挈领而无遗也。后世论中风者,分中经、中腑,而口歪眼斜,流涎吐沫,偏枯不遂,四肢拘急,痿软瘫痪,呼吸喘促,统列为中风之证,中脏而不辨其阴阳虚实也。大秦艽汤排风汤八风汤续命汤诸方,统列为治中风之方,而亦不辨其阴阳虚实也。河间以为火,东垣以为气虚,丹溪以为湿热生痰,未有辨别阴虚阳虚者;所立之方,终未有出小续命之范围者也。王节斋始畅发阴虚之论,叶天士始重讲阴虚之治,一洗前人惯用辛燥之习,而又遗阳虚一层矣。后静读《金匮》脉迟而紧,是阳虚之寒证也,其下系以口眼歪斜,四肢拘急,口吐涎沫诸证;脉迟而缓,是阴虚之热证也,其下系以心气不足,胸满短气,缓纵不收之证。黄连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者,义与此同。前人所称邪盛为真中风者,其所指之证,即皆在阳虚挟寒之条者也;所称正虚为类中风者,其所指之证,即皆在阴虚生燥之条者也。故知阴虚、阳虚为中风两大关键,而真之与类,正无庸琐琐也。何者?二证之本,皆由正气大虚,转运之权无以自主,而猝为时令升降敛散之气所变乱,以失其常度也。

阳虚者,遇寒冷之令,其阳气不胜天气之敛抑,故多病于秋冬;阴虚者,遇温热之令,其阴气不胜天气之发越,故多病于春夏。挟寒者,气内结,多现外感之象,世遂以为真中矣;挟温者,气外泄,多现内虚之象,世遂以为类中矣。治之之法,虚有微甚,即药有重轻,不待言也。所尤当辨者,阳虚有阴盛,有阴不盛;阴虚有阳盛,有阳不盛。阴盛者为寒冷,治之以重热,阴不盛为寒燥,治之以温润;阳盛者为燥热,治之以凉润,阳不盛为虚燥,亦治之以温润也。大抵阳虚之治,药取其气,气重在辛;阴虚之治,药取其味,味重在酸。而总须重佐之以活血。何者?阳虚血必凝,非此无以拨其机;阴虚血必滞,非此无以通其道也。或曰∶气既虚矣,而复活其血,不速之脱乎?曰∶固其气则不脱矣。且活血者正以疏其机关,为气之脱者辟归之之路也。西医谓病此者,脑中有水,或有死血。殊不知水者,阳衰而水凌也,死血者,阴虚而血沸也,皆中气暴乱,激之以至脑也。上古之世,所谓真中,必感异风,猝伤脑气,以致仆倒,稍延即内变五脏而不治矣。其证不数见,故仲景不论也。华佗《中藏经》、巢氏《病源候论》中有灸法,宜并考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读医随笔》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读医随笔》书籍目录
  1. 中风有阴虚阳虚两大纲《读医随笔》
  2. 中风应灸俞穴《医学实在易》
  3. 中风欲愈十五 太阴十六《伤寒悬解》
  4. 中风一《金匮悬解》
  5. 中风杂说《卫生宝鉴》
  6. 中风牙关紧闭《奇效简便良方》
  7. 中风章《医学妙谛》
  8. 中风续论《医学从众录》
  9. 中风针法《卫生宝鉴》
  10. 中风涎潮《幼幼新书》
  11. 中风针法《卫生宝鉴》
  12. 中风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13. 中风证《古今名医汇粹》
  14. 中风五派异同论《叶选医衡》
  15. 中风证歌《医学实在易》
  16. 中风脱证《中医词典》
  17. 中风证治《医宗金鉴》
  18. 中风统论《金匮翼》
  19. 中风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20. 中风痰壅秘方《华佗神方》
  21. 中风证治论《叶选医衡》
  22. 中风痰壅或不能言语《奇效简便良方》
  23. 中风症《医学实在易》
  24. 中风痰厥气绝心头温喉中响者《奇效简便良方》
  25. 中风肢体难伸《奇方类编》
  26. 中风痰厥秘方《华佗神方》
  27. 中风中痰不省人事《奇方类编》
  28. 中风瘫痪治验《一得集》
  29. 中风肿胀辨《证治心传》
  30. 中风瘫痪针灸秘诀(《乾坤生意》)《针灸大成》
  31. 中风总括《医宗金鉴》

《读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