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胃

《放射诊断学》书籍目录

(一)胃的X线解剖分区(图5-2)

胃入口叫贲门,出口称幽门。贲门平面以上为胃底。胃底在左膈下,立位胃内气体聚于胃底称胃泡。胃右上缘为小弯,外下缘为大弯,小弯拐角处即角切迹,简称胃角。由胃角向大弯最低联线,此线与贲门平面之间的区域为胃体,立位胃体近似胃垂直部。胃体以下为胃窦,立位胃窦近似胃水平部。

临床上所谓贲门区是指以贲门为中心,半径约2.5cm的区域;所谓幽门前区是指幽门近端约2-3cm的一段胃窦区域。

胃的解剖分区

图5-2 胃的解剖分区

(二)胃型和张力

胃形态为弯曲囊状,因各人的体型和肌张力不同,钡餐后立位观察时可分为四型(图5-3)

胃型

图5-3 胃型

1.高张型(牛角型) 2..中间型(鱼钩型)3.低张型(无力型) 4.瀑布型,正侧位观。

1.高张型或牛角型 常见于胖人,肌张力高,胃腔上宽下窄,胃角不明显,有下缘较高,胃近于横位。

2.中间型或鱼钩型 肌张力中等,胃体垂直,胃角清楚,胃下缘在骼嵴水平附近。

3.低张型或无力型:常见于瘦人,肌张力低,胃体中部较细,胃下部呈囊状,胃角较锐胃下缘低至髂嵴水平。

4.瀑布型(Cascade stomach) 胃底较大并倾向后下方,胃体较小。立位时钡剂先充满位于胃体后方的胃底,然后才由胃底溢入胃体,如瀑布状,于侧位或斜位观察较明确。多见于邻近结肠积气时。

胃型是人为的划分,如同人的高矮胖瘦,没有截然分界线,也非固定不变。例如儿童期是牛角型胃,成年后可呈鱼钩型。到老年可能是无力型。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胃型也可互相转化。

(三)胃粘膜皱襞或粘膜纹(Mucosal folds or rugae)

胃粘膜皱襞的形状及粗细,随蠕动和粘膜肌层的收缩及粘膜下层的血管充盈情况而有变化,粘膜皱襞有纵行、斜行及横行三种。胃体粘膜皱襞常表现为与胃体平行的数条纵行皱襞,靠近胃小弯侧光滑,靠大弯的皱襞渐弯曲为斜行或横行,显示大弯轮廓为锯齿状。胃窦粘膜皱襞是胃体皱襞的延续,常保持与小弯平行、与胃窦长轴一致,也可变为斜行或与长轴垂直。胃窦收缩状态时皱襞呈纵行(与长轴一致),舒张状态时多呈斜行或横行。胃底部粘膜皱襞和大弯者相似。正常胃窦粘膜皱襞宽度一般不超过0.5cm,胃体大弯锯齿状边缘处皱襞较粗,可宽达1cm。

在胃双对比造影片上,上述的胃粘膜皱襞展平而显示胃微皱襞(fine relief),为胃小沟和胃小区。胃小沟表现为纤细的、致密的网状影,其宽度小于1mm.胃小沟画出来的透光区即胃小区,其直径不大于3mm,可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等。大小近似。胃窦部易于显示(图5-4)。

胃小区

图5-4 胃小区

(四)胃轮廓、柔软度及移动度

正常胃充盈后轮廓光滑,仅胃底及大弯缘可呈锯齿状。胃壁柔软,角压可变形,并有一定的移动度,胃底及幽门部移动度较小。

(五)胃蠕动及动力

服钡后一般1-2min即出现蠕动。蠕动由胃体上部开始,由浅渐深,向幽门方向推进,胃窦呈向心性收缩将钡剂排入十二指肠。胃蠕动表现为环形收缩,相对的大弯、小弯出现凹入,向前推进,同一时间全胃可见二、三个蠕动波。

动力指排出的快慢,它和蠕动的强弱,张力的高低及幽门状态等有密切关系。一般钡餐后1-5min胃开始排出,约1-2h可排空,如果6h仍有钡剂存留胃内,即为排空延迟,系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可致。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放射诊断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放射诊断学》书籍目录
  1. 《放射诊断学》
  2. 《经络全书》
  3. 《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4. 畏日羞明秘方《华佗神方》
  5.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6. 畏明《中医词典》
  7.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8. 畏寒腹疼小产《傅青主女科》
  9. 《中医名词词典》
  10. 畏恶七情表《新修本草》
  11. 《中医词典》
  12. 畏恶反辩《侣山堂类辩》
  13. 《疡医大全》
  14. 味之浓者《医学启源》
  15. 《中医基础理论》
  16. 味之薄者《医学启源》
  17. 《医述》
  18. 味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19. 《普济方·针灸》
  20. 味预兆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21. 《顾松园医镜》
  22. 味预兆《中医疾病预测》
  23. 《人体解剖学》
  24. 味痰《中医词典》
  25. 《人体解剖学》
  26. 味觉异常辨病《常见病自测》
  27. 《消化病学》
  28. 味觉异常辨病《百病自测》
  29. 胃、神、根《中医名词词典》
  30. 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特点《生理学》
  31. 胃、神、根《中医词典》

《放射诊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