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毒五条
雍曰.伤寒阴阳二毒.最为疾势重者.张仲景有升麻甘草二汤.今竟不见于仲景书中.惟脉经载其论证二篇.千金方中略言之.今二汤用药加减.与仲景异同.金匮要略复合为一.曰.阴毒阳毒.升麻鳖甲汤主之.前后诸方书.皆无是说.然二疾.冰炭也.用药正相反.诸书之间.虽有升麻甘草二汤.方味皆同.又与要略异.以此不能无疑.惟活人书二方.用药不同.最为当理.第不见活人书升麻汤所出方书.想朱氏必有所据.今从活人书用二药.(士弱曰.二方载外台秘要.云出古今录验方.)
王叔和脉经曰.阳毒为病.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利.其脉浮动大数.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吐脓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有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后.变成阳毒.升麻汤主之.庞氏云.又宜葛根龙胆汤.雍曰.此疾常有之.不知治.多大吐下血而死.虽用助阴去热药.亦须有解毒在其中.则可用.
活人书曰.阳毒病.阳气独盛.阴气暴绝.必发躁.狂言妄走.面赤斑斑如锦文.咽痛.或下利赤黄.脉洪实滑促.宜用酸苦之药.令阴气复而大汗解矣.葶苈苦酒汤、升麻汤、大黄散、栀子仁汤、黑奴丸.可选而用之.雍曰.表里皆大热证者.宜黑奴丸.审知热在里不在表.以朴硝大黄桃仁药下之.其物则多服升麻也.盖阳毒之作甚暴.非阴毒比.(下原文缺)雷时强人.(下原文缺)及小儿.便宜用升麻汤预防其毒.
又曰.近人治伤寒.脉洪大.内外结热.舌卷焦黑.鼻中如烟煤者.则以水渍布薄之.叠布数重.新水渍之.稍挨去水.搭于胸上.须臾蒸热.又渍令冷.如前薄之.乃换新水.日数十易.热甚者.置病患于水中.热势才退.即已.亦良法也.
雍曰.置人水中之法.势甚不得已.虽可用.亦难用.须内热少衰.势未解则可.不然.水迫外热.并归于内.则不可支也.大抵阳虚狂躁.与伤寒下证不同.下证只坐卧不安.阳毒则必欲起走.且有力.人不能制.虽见江河.亦入也.亦有偶然得解者.非常道也.雍曰.岭南治热瘴.取蚯蚓研烂.新冷水渍取清汁饮之.此未试也.盖说言獭肝治热不治冷.余尝苦病后潮热.以冷水调少许末服之则止.然未尝用治大热也.漫书之以备用.

- 阳毒五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阳毒升麻汤《医方考》
- 阳毒续法《医学纲目》
- 阳毒升麻汤《备急千金要方》
- 阳毒阴毒《医述》
- 阳毒歌《脉诀乳海》
- 阳毒阴毒《医学心悟》
- 阳毒发狂《奇方类编》
- 阳毒阴毒歌《脉诀刊误》
- 阳毒发斑《温热暑疫全书》
- 阳毒证《伤寒总病论》
- 阳毒《伤寒括要》
- 阳毒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阳毒《伤寒心法要诀》
- 阳风《中医词典》
- 阳毒《医效秘传》
- 阳浮发热《中医词典》
- 阳毒《伤寒六书》
- 阳浮发热《金匮翼》
- 阳毒《医宗金鉴》
- 阳辅《中医词典》
- 阳毒《伤寒捷诀》
- 阳辅《针灸学》
- 阳毒《金匮悬解》
- 阳辅(经穴)《子午流注说难》
- 阳癫《中医词典》
- 阳辅(一名分肉)《针灸大成》
- 阳旦证《中医词典》
- 阳复《伤寒说意》
- 阳旦汤方(补)《医宗金鉴》
- 阳复《伤寒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