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格门(五则)
人有病关格者,食至胃而吐,欲大小便而不能出,眼睛红赤,目珠暴露,两胁胀满,气逆拂抑,求一通气而不可得,世以为胃气之太盛,而不知乃肝气之过郁耳。夫关格之症,宜分上下,一上格而不得下,一下关而不得出也。今上既不得入,而下又不得出,是真正关格,死生危急之症也。治之原有吐法,上吐则下气可通。今不必用吐药而先已自吐,是用吐药无益矣。若用下导之法,则上既无饮食下胃,而大肠空虚,即用导药,止可出大肠之糟粕硬屎,而不能通小肠膀胱之气,是导之亦无益也。必须仍用煎药和解为宜,但不可遽然多服,须渐渐饮之,初不受而后自受矣。方用开门散∶
白芍(五钱) 白术(五钱) 茯苓(三钱) 陈皮(一钱) 当归(五钱) 柴胡(三钱) 苏叶(一钱)
牛膝(三钱) 车前子(三钱) 炒栀子(三钱) 天花粉(三钱) 水煎一碗,缓缓呷之,一剂而受矣。一受而上关开,再剂而下格亦通。
此方直走肝经以解郁,郁解而关格自痊,所谓扼要争奇也。倘用香燥之药,以耗胃气,适足以坚其关门而动其格据矣。
此症用通关散亦效。
白芍(五钱) 茯苓(三钱) 甘草 枳壳 神曲(各三分) 白豆蔻(一枚) 川芎(二钱) 生姜汁(半合) 柴胡(一钱) 水煎服。一剂即开,二剂愈。愈后须用补肾之剂。
人有无故而忽然上不能食、下不能出者,胸中胀急,烦闷不安,大小便窘迫之极,人以为关格之症也,谁知是少阳之气不通乎。夫少阳胆也,胆属木,木气最喜舒泄,因寒气所袭,则木不能条达,而气乃闭矣。于是上克胃而下克脾,脾胃畏木之刑,不敢去生肺气,而并生大肠之气矣。肺金因脾胃之气不生,失其清肃之令,而膀胱、小肠无所凛遵,故一齐气闭矣。此症原可用吐法,一吐而少阳之气升腾可愈。其次则用和解之法,和其半表半里之间,而胆木之郁结自通。二法相较,和胜于吐,吐必伤五脏之气,而和则无损五脏之气也。方用和解汤∶
柴胡(一钱) 白芍(三钱) 甘草(一钱) 枳壳(五分) 薄荷(一钱) 茯神(三钱) 丹皮(二钱)
当归(三钱)水煎服。缓缓服之,三剂则可以开关矣。上关一开,而下格自愈。
此方乃逍遥散之变方也。逍遥散有白术、陈皮,未尝不可开关。余改用薄荷、枳壳、丹皮者,直入肝经之药,取其尤易于开郁也。此方全不开关,而关自开者,正以其善于解郁也。
此症用宽缓汤亦妙。
柴胡 茯苓(各二钱) 当归(三钱) 白芍(五钱) 甘草 苏叶 黄芩(各一钱) 竹叶(三十片)水煎服。二剂愈。
人有吐逆不得饮食,又不得大小便,此五志厥阳之火太盛,不能营于阴,遏抑于心胞之内,头上有汗,乃心之液外亡,自焚于中也。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此关格最危之症,人以为气之不通也,欲用麝香、片脑之类,以劫开其门,必至耗散真气,反致归阴矣。法宜调其营卫,不偏阴偏阳,一味冲和,毋犯胃气,使其脏腑自为敷布,不必问其关从何开,格从何启,一惟求之中焦握枢而运,以渐透于上下之间,自能营气前通,卫气不闭,因其势而利导之,庶无 格耳。方用和中启关散∶
麦冬(五钱) 人参(五分) 甘草(五分) 柏子仁(三钱) 滑石(敲碎,一钱) 黄连(一钱)
白芍(五钱) 桂枝(三分) 天花粉(一钱五分) 水煎服。一剂而上吐止,再剂而下闭通矣。
此方解散中焦之火,更能舒肝以平木,木气既平,而火热自减。内中最妙者,用黄连与桂枝也。一安心以交于肾,一和肾而交于心,心肾两交,则营卫阴阳之气,无不各相和好,阴阳既和,而上下二焦安能坚闭乎,此和解之善于开关也。
此症用黄连启心汤亦效。
人参(一钱) 白术 丹皮(各三钱) 黄连 玄参(各二钱) 甘草(一钱) 桂枝(三分)
半夏(五分) 柴胡(三分) 水煎服。二剂愈。
人有上吐下结,气逆不顺,饮食不得入,溲溺不得出,腹中作疼,手按之少可,人以为此寒极而阴阳易位,其脉必涩而伏也。法当吐,不吐则死。然而不必吐也,夫上部无脉下部有脉,吐之宜也,以食填塞于太阴耳。今脉涩而伏,非无脉之比,况所食之物,已经吐出,是非食填太阴也。吐之不重伤脾胃之气,以坚其闭塞乎。
夫胃气之所以不开,与大小肠、膀胱之所以闭结者,由于肾气之衰也。胃为肾之关门,肾之气不上,则胃之关必不开。肾主大小便、膀胱之气化,亦肾气化之也。肾气不通于三经,则便溲何从而出然则上下开阖之权衡全在乎肾也。治法必须大补其肾中之水火。肾中之水火足,而关格不治而自愈矣。方用水火两补汤∶
熟地(一两) 山茱(四钱) 茯神(五钱) 车前子(三钱) 人参(二钱) 麦冬(一两) 五味子(五分)
肉桂(一钱) 白术(五钱) 牛膝(三钱) 水煎服。连服二剂,上吐止而下结亦开矣,再服四剂全愈。
此方补肾中之水火,而又能通肾中之气。气足而上自达于胃,下自达于膀胱、大小肠矣。倘用香燥之药以救胃,则胃气愈伤;倘用攻利之药以救膀胱、大小肠,则膀胱、大小肠愈损,何日是开关解格之日哉。
此症用化肾汤亦神效。
熟地(二两) 肉桂(二钱) 水煎服。一剂即通,二剂全愈。
人有一时关格,大小便闭结不通,渴饮凉水,少顷即吐,又饮之又吐,面赤唇焦,粒米不能下胃,饮一杯吐出杯半,脉亦沉伏,人以为脉绝也,谁知是格阳不宣,肾经寒邪太盛之故乎。夫肾属少阴,喜温而不喜寒也。寒邪入肾则阳无所附,阳欲杜阴而不能,阴且格阳而愈胜,于是阳不敢居于下焦,而尽逆冲于上焦咽喉之间,难于容物而作吐矣。夫阳宜阴折,热宜寒折,似乎阳热在上,宜用阴寒之药以治之。
然而阳热在上,而下正阴寒也,用阴寒以折阴寒,正投其所恶也,不特无功,而反有大害。盖上假热而下真寒,非用真热假寒之法从治之,断不能顺其性而开其关也。
方用白通汤治之。
方中原是大热之味,得人尿、猪胆以乱之,则下咽觉寒,而入腹正热,阳可重回,而阴可立散,自然脉通而关启矣。然后以大剂八味汤投之,永不至关再闭而吐再发也。
此症用加味术桂汤亦神效。

- 关格门(五则)《辨证录》
- 关格门《张氏医通》
- 关格门方《医门法律》
- 关格脉候《类证治裁》
- 关格门诸方《校注医醇剩义》
- 关格论治《类证治裁》
- 关格胀满不通方四首《外台秘要》
- 关格论《医门法律》
- 关格证《古今名医汇粹》
- 关格大小便不通候《诸病源候论》
- 关节《中医词典》
- 关格不通秘方《华佗神方》
- 关节《组织学与胚胎学》
- 关格(尿毒症)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关节穿刺及切开引流术《骨科学》
- 关格(肠梗阻)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关节发育畸形《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关格《药症忌宜》
- 关节和结缔组织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关格《金匮钩玄》
- 关节活动度(ROM 检查)《康复医学》
- 关格《也是山人医案》
- 关节流注《中医词典》
- 关格《中医内科学》
- 关节内骨折《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关格《古今医彻》
- 关节内紊乱《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关格《校注医醇剩义》
- 关节腔穿刺液检查《临床基础检验学》
- 关格《丹溪治法心要》
- 关节强直《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辨证录》
- 作者:陈士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自序
- 凡例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卷之九
- 卷之十
- 鹤膝门(二则)
- 疠风门(二则)
- 遗尿门(三则)
- 脱肛门(二则)
- 强阳不倒门(二则)
- 发斑门(二则)
- 火丹门(三则)
- 离魂门(三则)
- 疰夏门(二则)
- 香港脚门(一则)
- 中邪门(六则)
- 中妖门(六则)
- 中毒门(十二则)
- 肠鸣门(三则)
- 自笑门(附自哭三则)
- 恼怒门(二则)
- 喑哑门(三则)
- 瘟疫门(一则)
- 种嗣门(九则)
- 卷之十一·妇人科
- 卷之十二
- 卷之十三
- 背痈门(七则)
- 肺痈门(四则)
- 肝痈门(二则)
- 大肠痈门(三则)
- 小肠痈门(三则)
- 无名肿毒门(二则)
- 对口痈门(一则)
- 脑疽门(一则)
- 囊痈门(二则)
- 臂痈门(一则)
- 乳痈门(四则)
- 肚痈门(一则)
- 多骨痈门(一则)
- 恶疽门(一则)
- 疔疮门(一则)
- 杨梅疮门(五则)
- 腰疽门(一则)
- 擎疽门(一则)
- 脚疽门(二则)
- 鬓疽门(一则)
- 唇疔门(一则)
- 瘰门(二则)
- 痔漏门(四则)
- 顽疮门(二则)
- 接骨门(二则)
- 金疮门(一则)
- 物伤门(三则)
- 癞门(一则)
- 刑杖门(一则)
- 卷之十四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