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诸论

《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初发悠悠身热,尤宜气息和平,二便自调,面容不改,兼之睡卧安宁,见点尖红光润,饮食如常,便见症来顺候。初热而吐泻腹痛昏迷而不省人事,闷乱喘急,或连热齐敷,色不光润,及紫泡黑陷,固已皆为逆症,更如肌色青而 白,精神少而倦怠,视此当作虚看,痘出决然不振,再见便痛 乳,只须补益为先。若还热盛而气粗。

烦躁而不宁,谵语狂言,均为内热。如加喘满,腹膨HT 便秘,须知热拥,肌肤燥而毛色焦,口气热而身燔灼,此则蓄热郁遏,内症固重而外症尤烈,腹胀口张而喘急,啼声不绝而嘎嘎,五窍不通,须防失血。点来隐隐,出恐复颠,吐乳更兼搭眼,面青又见摇头,狂乱忽生,此乃发惊先兆,然热甚者,只宜清凉发散,不可峻用苦寒,发散则毒得外出,而热自解。若寒则毒反冰伏而出愈难,其发散之剂轻则如升麻干葛以疏其热,则烦燥壮盛者,非此何以定其标!重则有麻黄桂枝以开其壅,则喘急腹胀者,非此何以救其危!未萌先泄,有热症莫作虚看,无热症便为虚论。热泻投以清凉,更加发散,虚溏投以温补,仍佐开提,内虚误用寒凉,不特助伊芳作泻,实热如投补剂,必致转增烦剧,安静而能食,勿谓便实而可下,泄泻而烦渴,莫言热症以投凉。

痘之为候,必先火热如烙,然后痘暴于外,盖天地化育万物,虽赖土以生患,然土发育而无火,则偃匿而不克振,故也。人身一小天地,故痘若不壮热熏蒸,焉能振援于外,发泄其肾窖之枭郁哉!故曰∶五谷不热不秀,实痘疹不热不透彻,彻则肌松窍利,痘出粗肥,匀净而无细密连片之虚,但太过者,则真元耗烁,以有限之血,抵无涯之火。鼎沸于内,轻变重,重变危矣。然有当热者。如痘未出之前,宜大热以逐其毒。若反头温足冷,则毒不能发越在外,反致内溃而死矣。不当热者。如毒既出,则宜表里和平,以长养气血助毒成浆。如反壮热,则气血煎熬,往来不宁,不能拘收其毒,是以毒无出路,变为紫黑干枯,失血狂扰,胀满而毙矣。凡发热一日而见点者为鬼箭,此正不胜邪,痘毒妄行,夺逸肌表,凶之兆也。然鬼箭者,惊厥又为上乘,盖痘从心经火性疾速,虽见点而亦渐次出齐,粗肥磊落者也。如稠密缩小者,大凶。若热三四日而见点者为正候,是气血交会,拘毒出于肌表之间,邪正不相抗搏,故乃热退身凉,见点红润,立成窠穴,吉之兆也。若热六七日而见点者为愆期,是气血凝滞,枭毒烦蒸,凶之兆也。至若乍凉乍热,嬉笑如常,饮食如故,潮热多日而见点者,此又最为顺候,因毒轻质浓,邪火难于感动也。出必稀,又不可作愆期论也。

痘之毒非热不能发,痘之出非热不能损,盖痘虽必因热而始出,然热太甚,则血气虚损而出愈难,故发热之初,宜为表散,见点之后,宜为清解。但痘疹热者,发生之机也。不然过用寒凉以损阳气,若热甚便秘者,可微利之。如微热者,只当解毒,过发散则表虚,过寒凉则凝滞,骤补益则助火,是以表后宜补,补中兼表,此通变之术也。

若起胀热甚而无浆者,则宜清火退热,热退而浆自行。若气血虚而作潮热不止者,则宜十全大补汤主之。更有痘后潮热者,之犹产后气血大虚。所谓火从虚发,必于午后脸赤发热也,宜保元汤四物汤加减服之。

凡热之时,外者外治,内者内治,中外皆和,其痘自出。然又当审察天时,如时大寒,则腠理间密,气血凝涩,防其发涩得迟而有毒瓦斯壅遏之变,治宜以辛热之药发之。

如时太热,则腠理开张,气血淖泽,防其发泄太急而有溃烂之变,治宜以辛凉之药发之。若在平候,则以温和之剂如治,故宜顺四时之气,勿伐天和。如春肝旺,宜折风木之胜以补脾之受制。如夏心旺,宜补肺之不足。如秋肺旺,治宜清散肺中之邪。如冬肾旺,治宜以胜表里之寒,兼有暴寒暴热,久晴久雨,又宜变通。凡热因于痘,治痘为先,痘困于热,治热为要,热必有本求本治之。然痘在初热,何能预识其轻重乎?凡发热而乍进乍退,气色明荣,精神如故,大小便调,能食不渴,目清唇润,此毒轻也。痘必稀疏,即多而必易发易靥。如壮热不减。气色惨暗,精神昏闷,且不能食,二便不调,目赤唇焦,此毒盛也,痘必稠密。若出疏者,防其有伏,但看身热口渴俱止,精神爽快,便调能食,更无他苦者,是真疏也。然既识其候,何以解之?夫诸疮皆属于心,心之华在面,故初发热。如青筋现露,目中泪出,此毒发于肝。夫肝木心生火,是从后来者,故为实邪,肝火水泡风火相扇,必作瘙痒,其治宜先解脾之毒。如面赤如锦,谵妄多惊,额上红筋现露者,此毒发于心,夫心火自旺,是为正邪,君主不明,多有限伏不治。如口干唇焦,面黄而燥者,此毒发于脾,夫心火生脾土,是从前来,故为虚邪,脾为斑,心为疹,故必夹斑、夹疹,兼胆主肌肉,为火所灼,又必溃烂,治宜先解心脾之毒。如面色 白,鼻中干燥,或衄出,或清涕者,此毒发于肺,夫心火刑肺经,是乘其所胜,故为微邪,治宜解肺金之毒。如面色黑气,而如烟浮目中见鬼,头热足冷者,此毒发于肾,夫肾水克心火,故为贼邪,必成黑陷不治矣。

书曰∶疮疹发热,热气微者,其毒必少,痘出自疏,易发易靥。热气甚者,其毒必多,痘出自密,难发难靥,且多他变,然有热微而痘出反密者,其人则必口燥渴,唇焦裂,小便赤,大便秘,是毒深而热亦深,故表不大热而里热甚也,或有热甚而痘出反疏者,其人则必口不渴,唇色润,二便调,是身虽大热毒浅而热亦浅,此表热而里气和也。若至遍身如火,昼夜不休,此是心火尤甚,脾土益燥,乃失其常。又见口渴目赤唇焦,二便不利,烦燥咽痛,则尤是表里惧热之症矣。宁可不投以黄连解毒汤之类,消散于六日之前,否则,热壅不清,后变坏症。若外虽大热,但面清而睛不黄赤,大便不秘、小便清者,此里无蕴热,不特黄连宜禁,即生地丹皮升麻紫草,亦不可多与,有伤阳气,以致寒中,譬诸草木,必赖冬月潜藏,而阳春一转,萌芽自生,但阳气不可过于亢甚耳。

夫初热之际,时时恶寒,其身振振摇动。如疟之状者,其人卫气必虚,荣血亦弱,不能逼毒快出,乃使毒邪留连于经络之中,欲出不出,与正相争,邪火外射,乃化为寒。振振者,火之象也,不可误作寒战妄投辛热,以致误人。然痘疮必不免于热者,盖毒邪在里,煎熬气血,熏蒸脏腑而然。若既现形,则毒泄而热解矣。故凡疮出而热即退者必疏,疮出而热尚甚者必密、然亦有身热自始至终而不退者,是多得于毒瓦斯太盛,始末宜兼清解。若内症不退者,当看大小便如何以治之。如虽热而精神不减,饮食二便如常,痘疮根据期起灌顺美者,此又性禀偏阳所致,亦当顺其自然,但调其气血,节其饮食,痘既收功而热自退,勿过求全,反致有损,所以有火里苗一种之痘,即此是也。

冰浓三尺,非一日之寒,痘疮蕴热,非一日之热,其所受最深也。然痘之发藏于内者,盖有各脏所属之不同,彰于外者,有时日形症之自异,何以言之?假如连二、三日而在寅卯辰时潮热呵欠顿闷者,是肝旺寅卯,潮热者,毒乃运动也。预知其必多水泡,其疮之色青而小也。如连三日而在已午未时、潮热时作惊悸者,是心旺已午。预知其疮有斑,其色赤而小也。如连在申酉戍时潮热,面赤咳嗽喷嚏者,是肺旺在申酉,预知其必有脓泡,其疮色微白而大也。如连在亥子丑时,乍发乍凉,手足冷而多睡者,是脾气旺动,所发为疹,其疮色黄赤也。惟肾在腑下,不受秽气,惟内虚归肾变黑者,属肾症而难治,然有今日潮热在于申酉,来日生于寅卯者,是必脓水二泡相杂而出,其余可仿类推,更有热势相同,其出则有迟速轻重之别者,此表热里热,深浅之有不同也。

须于初热之时,以手按囟门之下。如轻按略热,重按久而反不热者,则必由迟。如初轻按略热,重按久而大热者,则必出速,再看眼中神光,清如秋水,洞彻到底,黑白分明,则必出轻,若瞳人暗晦,则必出重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717 851 960 667 777

返回《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1. 发热诸论《冯氏锦囊秘录》
  2. 发热证治歌括《冯氏锦囊秘录》
  3. 发热总括《医宗金鉴》
  4. 发热证治歌(凡一十五首,共二十五方)《幼幼集成》
  5. 发热总括《妇科心法要诀》
  6. 发热证治《痘疹心法要诀》
  7. 发热总论《症因脉治》
  8. 发热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9. 发如铜丝《古今医统大全》
  10. 发热证治《幼幼集成》
  11. 发乳《中医词典》
  12. 发热证治《医宗金鉴》
  13. 发乳后渴候《诸病源候论》
  14. 发热证治《医宗金鉴》
  15. 发乳候《诸病源候论》
  16. 发热证《明医指掌》
  17. 发乳久不瘥候《诸病源候论》
  18. 发热预兆的临床预报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19. 发乳溃后候《诸病源候论》
  20. 发热预兆的理论基础《中医疾病预测》
  21. 发乳下痢候《诸病源候论》
  22. 发热预兆《中医疾病预测》
  23. 发乳余核不消候《诸病源候论》
  24. 发热疑似未明时备用诸药《冯氏锦囊秘录》
  25. 发散方《救伤秘旨》
  26. 发热险证《痘疹心法要诀》
  27. 发散风寒药《中药学》
  28. 发热险证《医宗金鉴》
  29. 发散风热药《中药学》
  30. 发热头痛《四圣悬枢》
  31. 发痧《寿世保元》

《冯氏锦囊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