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腹泻
腹泻是指排便频率增加,大便稀薄或呈脓血状,系由于肠粘膜吸收障碍与炎性分泌物增加,肠蠕动过速所致。
一、常见病因
(一)感染 细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
(四)消化、吸收障碍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分除术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肝硬化、肠粘膜及乳糜管或肠系膜淋巴结病变、放射性肠炎使肠道吸收发生障碍等。
(五)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糠尿病性肠炎等。
(六)其它 结肠功能紊乱、药物过敏如利血平、胍乙啶等副作用。变态反应性肠病等。
二、问诊要点
(一)年龄 肠系膜淋巴结核多见于儿童;肠结核多见于中年人;结肠癌多见于中年以上的人。
(二)流行区 询问病人病前是否到疾病流行区,如血吸虫病多见于长江流域一带的人。
(三)摄取毒物或食物过敏史 询问病人是否吃过隔夜的或不洁食物、毒蕈、白果、河豚等(食物中毒 史);病前是否吃过鱼、虾等食物(食物过敏史)。
(四)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 急性腹泻起病急、病程短(2月内),每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粪便量多而稀薄,常含病理成分,排便时常伴腹鸣,肠绞痛或里急后重。由于肠液为弱碱性,大量腹泻时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与代谢性碱中毒。慢性腹泻起病缓慢,或起病急而转为慢性,病程2月以上,每天排便数次,伴有或不伴有肠绞痛,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长期腹泻可导致营养障碍、维生素缺乏甚至营养不良性水肿。
1.急性腹泻 常见于食物中毒、肠道细菌感染(急性细菌性痢疾)、过敏性疾病及婴幼儿消化不良或中毒。
2.慢性腹泻 常见于慢性痢疾,血吸虫病、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结肠癌、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等。
(五)大便性质,次数及伴随症状
1.大便呈水样,次数多。脐周痛,腹泻,排便后腹痛不能缓解,常见于小肠炎性病变;脐下腹痛排便后缓解,一般为结肠病变。
2.起病急,大便次数多(一日数十次),大便呈浓血样,不混有粪块,伴有发热、左下腹痛及里急后重(直肠肛门部分疼痛或感觉有便意但排便次数多或排不出粪便),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
3.粪便呈暗红色、酱色或血水样,并含脓血及粪质,量较多且有恶臭,常见于急性阿米巴痢疾。
4.消化、吸收不良性腹泻 胰原性腹泻或吸收不良综合征,粪便最多,有恶臭,呈灰土色油脂状,表示脂肪的消化及吸收障碍。常由慢性胰腺炎,胆道阻塞、肠系膜淋巴结病变等引起;肝硬化引起的腹泻,主要由于肠粘膜充血、水肿,影响肠道水分吸收、胃切除或胃酸缺乏引起的胃原性腹泻,多在清晨进食后发生、无腹痛,便次不多。
5.腹泻伴有呕吐 常见于食物中毒或肠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6.腹泻与便秘交替 常见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等。

- 腹泻《物理诊断学》
- 腹胁间生鳞甲秘方《华佗神方》
- 腹泻《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腹胁部《本草易读》
- 腹泻《老年百病防治》
- 腹先兆——腹相学《中医疾病预测》
- 腹泻病《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腹先兆的临床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腹泻病《儿科学》
- 腹痛总括《幼科心法要诀》
- 腹泻点《手穴手纹诊治》
- 腹痛总括《医宗金鉴》
- 腹泻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腹痛之候《保幼新编》
- 腹虚胀《圣济总录》
- 腹痛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腹痈《景岳全书》
- 腹痛证治《幼幼集成》
- 腹痈《中医词典》
- 腹痛证治《医宗金鉴》
- 腹痈《续名医类案》
- 腹痛证《明医指掌》
- 腹痈《证治准绳·幼科》
- 腹痛胀满呕吐《千金翼方》
- 腹痈《保婴撮要》
- 腹痛胀满门《针灸大成》
- 腹痈《古今医案按》
- 腹痛胀满部《神应经》
- 腹痈《外科理例》
- 腹痛胀满《针灸聚英》
- 腹痈(外科理例 上)《古今医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