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肾水足则上升以交心火,心火足则下降以交肾水。肾水上升者,阴中阳足也。心火下降者,阳中阴足也。肾水不升则化寒,故肾气丸,用附子以温下寒。心火不降则化热,故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以泻上热。渍少顷者,泡出味便服,不可多泡也,轻之至矣。此心火乃心包相火,非心藏君火。君火不病,病则人死。
降火与清火不同。清者有去之之意,降者引之使下,归于水中,不去火也。明了降火法之意,方能治火气之病。如用清法去火,乃火气病之实者。此方乃火气病之虚者。
心气不足四字,切须认清。心属火气,下焦之火主上升,上焦之火主下降。心火不足,乃心火之降气不足。如系心火不足,便须用羊肉温补木气,心火乃足,或用肾气丸以补木气之根,心火乃足。
吐血有因寒者有因热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此病之由于热者。火热不降,中气必虚。故此方渍而不煎预防伤中,为治火逆之大法。即吐血之由于实者,大怒之下,肝胆横塞,实在肝胆,虚在中气。如吐血而脉紧,重按有力,则泻心之法中,又须兼清肺和肝,散结养中之品矣。吐血乃大口吐出,非咳血。
若吐血不止,是中下寒盛,肺金不敛而血逆行。用柏叶汤,干姜温中,艾叶温木气而调升降,各用三二钱。马尿一两,煎服即愈。马尿收敛下降,能滋润血液。此脉必微而浮,或虚而大也。中温肺敛、血乃下行。下部温暖,血乃归根。若服凉药,病则难愈。有时咳血而大口吐出,若属于热,难治。
吐血不止,或十数日发一次。除用柏叶汤外,红炖羊肉,随意食特效。此为木气兴中气虚寒之病。木气寒则胆木不降,故血逆行。其脉必弦大,或虚微。弦而大为虚寒之脉,微脉亦阳虚也。羊肉温补木气,又补中气,红炖有桂皮等香料,亦温补木气兴中气之品也。凡吐血不止之吐血,乃大口吐血,非咳血,非咯血,慎之。
泻心汤治上热吐血,柏叶汤治中寒吐血。此种吐血,多系一吐即愈。惟虚劳咳嗽,痰中带血,别难治,以其形损故也。
人身之气,阳位在上,阳根在下。阴位在下,阴根在上。虚劳咳血,肺质损伤,阴根受伤。如脉不细数,尚可补肺益阴。肺阴复原,降气充足,圆运动迅速,中气复生,自能病愈。如脉细数,形质大损,阴液枯涸,病即难治。咳血又加发热,阴竭火飞,一交节气,大气变动、即生危险。
咳血而脉尚未细数者,切不可用补气伤津之药,使之转成细数。方药如下,白芨阿胶糯米各三钱,以补肺质之阴。山药扁豆各三钱,以补肺阴之阳。山药兼补土去湿,可以调和白及阿胶糯米腻性,使之不碍食欲。槐角二钱,以清肺热而助收降。海浮石,补肺质之损,益肺质之阴,以助肺金降气。苦杏仁泥一钱,以润肺质而降其逆气。蜜制款冬花枇杷叶各二钱,以降气止咳。黑豆五钱,养木气、降胆经、敛相火、引肺气降入肾家。黑豆益阴而不败脾,和木气不使上冲,以保肺金之安宁,为此病要药。总之此病此方,总要补阴不伤土气,补土不伤阴气为主。如半夜阳动,宜加苦楝子生枳实一二分研末,每日卧前吞服。盖能半夜举阳,此相火尚旺。能将此火藏于水气之中,肺金赖以安宁,中气赖以复生,此好机会也。凡动阳食物一概不食。用糯米百合山药莲子扁豆绿豆沙红枣白糖猪板油,蒸熟如泥,以代早点。食后不觉热,则中气受补,形质易复,病愈较速。形质不可损坏,坏则难望复原。医此病者不可求速效,致药不见功反加病也。
至于鼻衄皆是虚证,有燥病湿病之别。燥病,口苦额痛,麦门冬汤可用。湿病,面黄食减,炙草侧柏叶各二三钱。柏叶除湿敛肺,炙草补中。麦门冬汤亦重补中,可见肺逆者中必虚也。妇人经期,鼻血大出。此心热横肺,乃倒行经也。速将头发用凉井水泡之,频换新吸井水以撤心火。心火降,血则归经。另服柏子仁汤乃愈。柏子仁汤,详汤头篇。
一妇科年四十,因咳嗽痰中有血,注射葡萄糖钙多次。后遂痰中大口带血,晨起即咳,半黑半红,继则全红。中脘作痛,有气上下分行,上行者,由中脘向右入耳后至前额,则鼻出血。由中脘趋左腹,腹即痛大便泻稀水少许至十数次,小便亦日十数次,背后发热,月经减少,饭食不甘,睡亦不稳,脉两尺俱无。予用龟胶二两鲜柏叶二钱。一剂血止咳减。第二仍二两、去柏叶加槐角二钱咳与背热皆大减。大便小便均复原状,食睡都好。其间有一种现象颇为特别,第二剂后,额上皮内如有多少虫行,由后而前,由上而下,由头下至脐下。睡醒之后,精神百倍,右尺先有,左尺亦来,不多。胶减一半,槐角仍用二钱。服至十剂,病始全愈。而左尺仍不足也。此病阴虚而用补阳伤阴之药,圆运动失常,此用不运动之药使然耳。人身阴阳圆运动,后升前降,左升右降。此病两尺俱无,平日阴亏可知。阴亏而咳,此肺热之咳。葡萄补肾阳之药,糖补中土之药。阴亏之人,忌补肾阳忌补中土。阴阳运动,是活泼的,钙乃金属,是不运动的,所以注射葡萄糖钙多次,而成以上所列现象。阴亏则不降,所以热咳。既不下降而热咳,又加以补阳之药。阳多阴更伤,更不下降。于是由右上逆而鼻出血。阴阳运动,相抱如环。肺阴既不下降而向上,肝阳即不能上升而向左下陷。于是腹痛下趋,而连泻不已。小便多次,亦肝阳下陷生热也。背面发热者,阳升于后,不能下降于前也。头皮内如多少虫行,下至脐下者,身后督脉上升之阳,升至头顶,由额下降至脐也。龟胶大补阴液以复尺脉,用至二两可谓重矣。柏叶收肺气,槐角清肝热。故此方特效。此病已花费二十余万。此方十来日,药资不过千余元耳。此中医根据圆运动的原则,凭脉治病之妙也。中医不用不运动的药。
吐血属于虚劳者,用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知母桑皮杏仁白芍阿胶白芷甘草各一钱,鸡蛋三枚同煮,蛋熟去壳,用竹筷将蛋戮一小孔,再入药锅内,煮数分钟。先食蛋,后食药汤。隔一二日一剂。血鲜红者,药加为各二钱。服后脉细数者,渐转和缓,肺内部痛者渐不痛,潮热者渐退,虽二三期之重病亦效。此方乃整个圆运动之法也。虚劳吐血,向来只有补阴之法。补阳之药,不惟无效。反以加病。人身阴阳二气,互为其根。一派补阴之药,皆是灭阳之药,土败火熄,不食而死。鸡蛋大补脾肾之阳,有姜附之功,无姜附之燥。于大队补阴地冬等药中用之,并使药汁渍入蛋内,而成一阴阳互化的圆运动。脾肾阳复而左升,胃肺阴复而右降。形质与气化的圆运动复原,所以热退进食愈。吾人将此阴阳互化之意想清,不用温补药,而用鸡蛋之理认识,必能治多少阴阳两虚无法用药大症而得到愉快之境。咳血者不可服。服此方须隔一二日一服,若每日服之,鸡蛋不易消化。煮药要盖住。

-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大黄黄芩汤《备急千金要方》
-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伤寒杂病论》
- 大黄将军《本草经集注》
-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二 太阳百二十四《伤寒悬解》
- 大黄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临证实验录》
- 大黄酒《备急千金要方》
-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伤寒论》
- 大黄龙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医宗金鉴》
- 大黄龙丸《是斋百一选方》
-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括要》
- 大黄牡丹茶《茶饮保健》
- 大黄黄连泻心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大黄牡丹皮汤《金匮悬解》
-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寻源》
- 大黄牡丹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大黄黄连泻心汤《删补名医方论》
- 大黄牡丹汤《备急千金要方》
- 大黄黄连泻心汤《医宗金鉴》
- 大黄牡丹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大黄黄连泻心汤《备急千金要方》
- 大黄牡丹汤《外科理例》
- 大黄黄连泻心汤《金匮悬解》
- 大黄牡丹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大黄黄连泻心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大黄牡丹汤方《伤寒杂病论》
- 大黄黄连泻心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大黄牡丹汤方《医宗金鉴》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原著:彭子益伤寒论坛校对
- 前言
- 医家小传
- 全书概要
- 本书读法次序
- 上编
-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彭子益着罗超羣校
- 原理上篇
- 古方上篇
- 古方上篇导言
- 理中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麦门冬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小建中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肾气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荣卫的意义
- 桂枝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四逆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附子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乌梅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桃核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小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古方上篇 图的说明
- 读伤寒论十方读法五条
- 温病本气篇
- 温病本气篇导言
- 温病的意义
- 病在荣卫
- 病在气分
- 病在肠胃
- 病在血分
- 两感温病
- 冬温
- 鼠疫
- 湿温
- 温病的坏病
- 温病系阴虚亦系阳虚
- 养阴液保阳根必先保中气
- 温病脉是虚象
- 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
- 温病出疹之关系
- 温病汗下之过
- 温病与燥病之分别
-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
- 《内经》经文读法
- 《伤寒论》的温病经文解释
- 《温热经纬》与《温病条辨》的读法
- 乌梅白糖汤治愈温病发热十五案
- 儿病本气篇
- 时病本气篇
- 时病本气篇导言
- 一、暑病
- 二、霍乱
- 三、水泻
- 四、痢疾
- 五、疟疾
- 六、喉痛
- 七、感冒
- 八、燥气病
- 九、痧症
- 十、湿热病
- 伤寒论方解上篇
- 伤寒论方解上篇导言
- 荣气本病方
- 卫气本病方
- 荣卫双病方
- 荣卫双病气虚方
- 荣卫双病津虚方
- 荣卫双病兼里气湿寒方
- 荣卫双病兼里气燥热方
- 荣卫病罢里湿方
- 荣卫病罢里湿表虚方
- 荣卫病罢里燥方
- 太阴脾脏本病方
- 少阴肾脏本病方
- 厥阴肝脏本病方
- 阳明胃腑本病方
- 太阳膀胱腑本病方
- 少阳胆经本病方
- 伤寒论方解中篇
- 荣卫本病方
- 荣卫兼阳明胃腑之经气病方
- 太阴脾脏本病方
- 少阴肾脏本病方
- 少阴肾脏与荣卫同病方
- 厥阴肝脏本病方
- 阳明胃腑本病方
- 阳明胃腑津虚方
- 阳明胃腑病有瘀血方
- 少阳胆经本病方
- 少阳胆经与荣卫同病方
- 伤寒论方解下篇
- 荣卫坏入太阴脾脏方
- 荣卫坏伤中气方中复木燥方
- 荣卫坏入少阴肾脏方
- 荣卫坏入厥阴肝脏方
- 荣卫坏入阳明胃腑方
- 荣卫坏病中寒肺燥肝热方
- 荣卫坏病结胸方
- 荣卫坏病痞证方
- 太阴脾脏热证方
- 少阴肾脏热证方
- 少阴阳复吐证方
- 少阴阳复土胜水负方
- 厥阴肝脏热证方
- 小承气汤(方见前)
- 阳明胃腑寒证方
- 少阳胆经坏病方
- 少阳胆经坏病结胸痞证方
- 疑难篇三阳合并方
- 类伤寒篇
- 湿病方
- 霍乱方
- 大病瘥后喜唾方
- 伤寒愈后气逆方
- 大病愈后肺热积水方
- 大病愈后气热方
- 阴阳易方
- 金匮方解篇
- 金匮方解篇导言
- 内伤呕吐哕下利
- 内伤腹满寒疝宿食
- 内伤胸痹心痛短气
- 内伤痰饮咳嗽
- 苓桂术甘汤
- 甘遂半夏汤
- 己椒苈黄丸
- 十枣汤
- 大青龙汤
- 小青龙汤
- 木防己汤
- 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汤
- 五苓散
- 半夏加茯苓汤
- 泽泻汤
- 小半夏汤
- 厚朴大黄汤
- 葶苈大枣泻肺汤
- 小青龙汤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半夏汤
-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
-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
- 内伤肺痈肺痿上气
- 内伤血痹虚劳
- 内伤奔豚
- 内伤消渴小便不利淋
- 内伤水气黄疸
- 麻黄甘草汤
- 越婢汤
- 防己黄芪汤
- 防己茯苓汤
- 越婢加术汤
- 蒲灰散
- 麻黄附子汤
- 杏子汤
- 桂甘姜枣麻附细辛
- 枳术汤
- 黄芪芍药桂酒汤
- 桂枝加黄芪汤
- 茵陈蒿汤
- 栀子大黄汤
- 硝矾散
- 茵陈五苓散
- 猪膏发煎
- 桂枝加黄芪汤
- 大黄硝石汤
- 小半夏汤
- 小柴胡汤
- 小建中汤
- 内伤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
- 外科疮痈肠痈淫疮
- 外感历节中风
- 外感痉湿暍疟
- 外感百合狐惑阴阳毒
- 妇人妊娠产后病及杂病
- 古方中篇
- 古方中篇导言
- 炙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酸枣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白头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薯蓣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生姜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黄芪五物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蟅虫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牡丹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本位的意义
-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甘麦大枣汤证本位的意义
- 温经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古方下篇
- 古方下篇导言
- 理中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麦门冬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小建中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肾气丸证治描论的意义
-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炙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酸枣仁汤证推论的意义
- 白头翁汤证治推论得意义
- 薯蓣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生姜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黄芪五物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黄蛰虫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推论的意义
-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甘麦大枣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温经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承气汤核桃承气汤四逆汤附子汤乌梅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小柴胡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再推论桂枝汤麻黄汤的意义
- 再推论承气汤四逆汤得意义
- 脉法篇
- 舌胎篇
- 药性提纲篇
- 肝胆木气药
- 生命宇宙篇
- 王养林书后
- 汪英时书后
- 王详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