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体的制备和配制

《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书籍目录

(一)抗体的制备

这是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的首要试剂,必需制备具有很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高效价抗体,这将在本书第二章 中详述。目前国内外市场各种特异性抗体日益增多,许多实验室直接应用市售产品,现在我国自制抗体种类少,发展抗体生产十分必要。尤其要定位一种新的抗原物质,能够自制较好。

(二)抗体的配制

包括抗体贮存液和抗体使用液的配制方法。新制备或购进的是原液或冻干品,抗血清为全血清,单克隆抗体是培养上清液或腹水

1.抗体贮存获得新抗体后,应先根据生产厂家提供的抗体效价,将其分装,可每10μl或100μl/支分装入安瓿或0.25ml带盖塑料管中,密封。放入-20。C~40。C冰箱中保存备用,一般可保存1~2年。小量分装的抗体可1次用完,避免反复冻融而影响效价的降低。一般用前新鲜配制使用液体,稀释的抗体不能长时间保存,在4。C可存入1~3天,超过7天效价显著降低。

2.抗体使用液的配制这是任何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一抗、二抗和各种标记抗体,用前都必须按不同免疫染色方法和抗原性强弱与抗原的多少,稀释使用的各种抗体原液,以便获得最佳免疫染色结果。

(1)抗体最佳稀释度的测定方法:用已知阳性抗原切片,进行免疫染色,将其阳性强度与背景染色强度以“+”表示,可分为++++、+++、++、+、(-)。++++为最强阳性,+++为强阳性,++为较强阳性,+为弱阳性,(-)为阴性。

①直接测定法:用于测定第一抗体的最佳稀释度,其它条件稳定可靠。将一抗稀释为1:50、1:100、1:2001:400、1:500等5个稀释度滴加在阳性抗原切片上,同时设一替代和阴性对照,结果如表1-1:

表 1-1 选择最佳稀释抗血清方法

一抗稀释度特异性染色强度非特异性背景染色度
1:50++++++
1:100++++++
1:200++++++
1:400++++
1:500++(-)
阴性对照(-)(-)

从表中结果可见,第一抗体稀释到1:400时阳性结果呈强阳性,背景染色减少,其最佳稀释度在1:400~500之间。再作1:420、1:440、1:460、1:480、1:500稀释后染色,找出最佳稀释度。

②棋盘(方阵)测定方法:当测定两种以上抗体的最佳配合稀释度时,必须采用此法(见表1-2)。

表1-2 两种以上抗体最佳配合稀释度选择表

第二抗体第 一 抗 体
1:5001:10001:20001:4000
1:100++++(++)++++(+)+++(±)+(-)
1:200++++(+)+++(-)++(-)++(-)
1:400++(-)+(-)--

括号内为背景染色结果

从表中可见第一抗体1:1000,第二抗体1:2000接近最佳稀释度,再将一 抗体作1:600、1:700、1:800、1:900和1:1000稀释,即可找出最佳稀释度。

(2)抗体稀释液的配制:常用0.01mol/l pH7.4PBS或TBS缓冲液作抗体稀释液。可用以下方法配制专用的抗体稀释液,防止抗体效价下降,减少抗体在组织上的非特异性吸附:取0.05mol/l pH7.4 TBS100ml,加温到60。C,再加入优质明胶100mg,搅拌溶解后,冷却至室温,加入1g牛血清白蛋白,加入NaN3200mg溶解后,过滤,分装,4。C保存。

抗体的最佳稀释度由于各种抗体的效价不同,组织中抗原强弱不一,应根据不同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以取得中等阳性稀释度为佳,因其既适合于抗原性强和含量多的标本,也可用于抗原性弱的标本。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书籍目录
  1. 抗体的制备和配制《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2. 抗体的制备《医学免疫学》
  3. 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基础《医学免疫学》
  4. 抗体的调节作用《医学免疫学》
  5. 抗体法检测《动脉粥样硬化》
  6. 抗体的特异性《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7. 抗体介导的抗病毒作用《医学微生物学》
  8. 抗体的生物学活性《医学免疫学》
  9. 抗体形成过程中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医学免疫学》
  10. 抗体的理化性质《医学免疫学》
  11. 抗体血酸还原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2. 抗体的发现《医学免疫学》
  13. 抗体有关事项《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4. 抗体的标记和纯化《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5. 抗痛风药《药理学》
  16. 抗体产生细胞的特点《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7.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医学微生物学》
  18. 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医学免疫学》
  19. 抗纤维蛋白溶解剂《药理学》
  20. 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医学免疫学》
  21. 抗消化性溃疡药《药理学》
  22. 抗炭疽血清生产用马匹免疫方法《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23. 抗心绞痛药《药理学》
  24. 抗酸药《药理学》
  25. 抗心律失常的基本电生理作用《药理学》
  26. 抗酸剂和消化不良辅助剂《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7. 抗心律失常药《临床生物化学》
  28. 抗衰老研究进展《老年学》
  29. 抗心律失常药《急诊医学》
  30. 抗衰老机制《中医疾病预测》
  31. 抗心律失常药《药理学》

《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