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免疫染色

《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书籍目录

分为包埋前染色、包埋后染色和超薄切片免疫染色三种。

1.包埋前染色  即先行免疫染色,在解剖显微镜下将免疫反应阳性部位取出,修整成小块,按常规电镜方法处理,经锇酸固定、脱水、包埋。如果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范围太小,为了准确定位,可作第二次包埋,即第一次包埋时将组织置于两层thermanox塑料片之间,中夹环氧树脂如夹心面包式,进行高温聚合,然后在解剖显微镜下取出需要部位作第二次包埋。包埋前染色的组织,以中层较为理想。表层因受机械修整,结构往往保存不好,深层因抗体不能透入,免疫反应弱或无。在作超薄切片前应先切半薄切片,寻出免疫反应阳性部位。根据作者经验,半薄切片可在相差显微镜下不染色进行观察(指PAP染色法),免疫反应部位呈黑点状。在HE或甲苯胺蓝染色的半薄切片上,免疫反应部位呈棕黄色。据此定位作超薄切片,可大大提高阳性反应检出率。为避免电镜铅、铀染色反应与免疫反应之间的混淆,可取相连续的起薄切片,分别以两个铜网捞取,其中之一进行染色观察,另一以铀单染色或不染色进行对照观察。

包埋前染色法的优点是:①切片染色前不经过锇酸后固定、脱水及树脂包埋等过程,抗原未被破坏,易于获得良好的免疫反应。②可在免疫反应阳性部位定位作超薄切片,提高电镜下的检出率。特别适用于含抗原量较少的组织,但由于经过一系列的免疫染色步骤,常出现一定的超微结构损伤。

2.包埋后染色  组织标本经过固定、脱水及树脂包埋、制成超薄切片后,再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由于是以贴在网上的超薄切片进行免疫染色,故又名之载网染色(on grid staining)。必须指出的是:①后固定中是否应用四氧化锇存在不同意见,作者经验一般以不用四氧化锇为佳,或尽量缩短在四氧化锇中停留的时间。有作者认为,从理论上讲,四氧化锇具有保存抗原的作用,但实践证明应用四氧化锇可使抗原活性明显减低。②在载网染色过程中,铜网易与化学物质产生反应,故需选用镍网或金网。③在免疫组化处理的全过程中,应注意保持网面的湿润,网面干燥会影响抗体活性。本法的优点是超微结构保存较好,方法简便,阳性结构有高度的可重复性,还能在同一张切片上进行多重免疫染色。但抗原活性在电镜生物样品处理过程中可能减弱甚至丧失;环氧树脂中的环氧基,在聚合过程中可能与组织成份发生反应而改变抗原性质;包埋在环氧树脂中的环氧基,在聚合过程中可能与组织成份发生反应而改变抗原性质;包埋在环氧树脂中的组织不易进行免疫反应等。因此,免疫组化工作者曾试图以不同的方法如饱和苯溶液,无水酒精中NaOH饱和溶液或乙氧化钠溶液等以减少或去除包埋剂,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现普遍采用的是在进行免疫染色前,以H2O2液蚀刻数分钟,以去锇和增强树脂的穿透性。

3.超薄冰冻切片按照Tokuyasu建立的方法,将组织置于2.3mol/L蔗糖液中,以液氮速冻,在冰冻超薄切片机上切片,切片厚度可略厚于常规树脂切片。冰冻超薄切片由于不需经固定、脱水、包埋等步骤,直接进行免疫染色,所以抗原性保存较好,兼有包埋前和包埋后染色的优点。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书籍目录
  1. 免疫染色《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2. 免疫缺陷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3. 免疫染色《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4. 免疫缺陷病的一般特征《医学免疫学》
  5. 免疫是怎么回事《免疫与健康》
  6. 免疫缺陷病的检验《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7. 免疫逃避《人体寄生虫学》
  8.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和临床表现《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9. 免疫网络的其它模型《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10. 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医学免疫学》
  11. 免疫网络学说《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12. 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13. 免疫网络学说及其在医海陆空中的应用《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14. 免疫缺陷病《医学遗传学基础》
  15. 免疫系统《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16. 免疫缺陷病《病理学》
  17. 免疫系统《核、化学武器损伤》
  18. 免疫缺陷《医学免疫学》
  19. 免疫系统《组织学与胚胎学》
  20.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抗体多样性《医学免疫学》
  21. 免疫系统的个体发育《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22. 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结构和多样性《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23. 免疫系统的抑制《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4. 免疫球蛋白基因表达的调节《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25. 免疫系统的组成《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6.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抗原性《医学免疫学》
  27. 免疫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生理学》
  28.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医学免疫学》
  29. 免疫系统对神经活动的影响《生理学》
  30. 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功能《医学免疫学》
  31.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控《细胞和分子免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