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笋
(柔滑)诸笋解肠胃热毒及化皮里膜外痰
诸笋(专入肠胃)。味甘微寒无毒。按笋虽载品类甚多。如 竹笋(即中母笋。)能治消渴风热等症。淡竹笋气味甘寒。能除痰热狂燥。头痛头风。颠仆惊悸等症。桃竹笋有小毒。(出广中。皮滑而黄。犀绞瘦骨。四寸骨节。可以为席。)能治六畜疮中蛆等症。刺竹笋(时珍曰。生交广中。丛生。大者围二尺。枝节皆有刺。夷人种以为城。伐竹为弓。根大如车辐。一名芭竹。)气味甘苦。微有小毒。食之令人落发。酸笋(出粤南。笋大如臂。摘至。用沸汤泡去苦水。投冷井水中浸二三日。取出。缕如丝绳。醋煮可食。好事者提入中州。成罕物云。)气味苦凉无毒。食之令人止渴解酲。利膈。芦笋气味甘温。能治噎膈烦闷不食等症。然总多食助冷动气。以甘则气壅。而寒则发人冷症。惟素患有痰疾在于皮里膜外者。得此则愈。如竹沥同姜。可以治人痰疾之意。他笋其味皆甘。惟苦竹笋则苦。食之可以治人气逆而不作壅。以苦主于故也。况笋初食难化。而脾虚尤甚。(一小儿食干笋三寸许。噎于喉中。壮热喘粗如惊。服惊药不效。后吐出笋。诸症乃定。其难化也如此。)久食则肠受刮。(时珍曰。解。蕲州等处竹笋。气味苦韧食尤不美。(如蕲州丛竹。匡庐扁竹。澧州方竹。岭南 竹竹月竹之类。)但世猥用竹笋以发痘疮。其害匪轻。笋味多 。最戟人喉。服须先以灰汤煮过。再煮乃良。或以薄荷数片同煮。亦去 味。惟有冬笋生冬而土不出。阳气未泄。故食则能通脉利窍。凡吐血衄血血滞不通之症。皆可授服。痘疮不出。取尖同米煮粥食之良。泄泻者忌。 笋性味亦然。干笋淡片。利水豁痰消肿。

- 诸笋《本草求真》
- 诸四逆汤《医述》
- 诸痰《脉症治方》
- 诸死绝候《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诸痰候《诸病源候论》
- 诸丝入眼《奇方类编》
- 诸汤方《幼科铁镜》
- 诸水有毒《证类本草》
- 诸疼痛《普济方·针灸》
- 诸水有毒《饮食须知》
- 诸铁《本草易读》
- 诸水《本经逢原》
- 诸痛《全生指迷方》
- 诸水《冯氏锦囊秘录》
- 诸痛《医述》
- 诸水《本草易读》
- 诸痛《张氏医通》
- 诸水《本草蒙筌》
- 诸痛《临证指南医案》
- 诸暑《卫生易简方》
- 诸痛《校注医醇剩义》
- 诸兽伤《丹台玉案》
- 诸痛(头心脾腹胁腰背是也)《脉症治方》
- 诸湿肿满《卫生宝鉴》
- 诸痛不可按《药症忌宜》
- 诸湿肿满《中医词典》
- 诸痛可按《药症忌宜》
- 诸湿统论《金匮翼》
- 诸痛类痧辨《痧胀玉衡》
- 诸湿《卫生易简方》
- 诸痛论《妇科秘书》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