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矾
(石)吐风痰涎在膈
胆矾(专入肝胆。兼入肺脾)。又名石胆。产于铜坑之中。得铜精气而成。味酸而辛。气寒而涩。功专入胆。涌吐风热痰涎。使之上出。盖五味惟辛为散。惟酸为收。五性惟寒胜热。风热盛于少阳。结为痰垢。汗之气横而不解。下之沉寒而益甚。凡因湿热淫火。(提出病要)
见为阴蚀崩淋。寒热风痰毒瓦斯。结聚牢固。见为咽齿喉痹乳蛾。风热痰垢结聚。见为咳逆痫。目痛难忍。及金疮不愈。诸毒内闭胶结。见为虫痛牙疳。种种等症。服此力能涌吐上出。去其胶痰。化其结聚。则诸症悉除。故古人之治喉痹乳蛾。用米醋煮真鸭嘴胆矾为末。醋调探吐胶痰即瘥。又治紫白癜风。同牡蛎生研。醋调摩之即愈。又治胃脘虫痛。以茶清调胆矾末。吐之即除。又治马牙疳。红枣去核。入胆矾 赤。研末敷之。追出痰涎即效。百虫入耳。用胆矾和醋灌即出。(诸症皆因风热在膈。)按此功专涌吐。何书又言酸寒能收。不知书言。乃是取辛。收其热毒。上涌而出。非以收其入内。而不宣散出表之意也。(以散为收。)凡书所论药性。每有以收为散。以散作补。不为剖析明白。多有意义难明。以致用之者之误耳!磨铁作铜色者真。形似空青鸭色为上。(市人各以醋澡青矾伪之。)畏桂芫花辛夷白薇。(凡用吐法。宜先少服。不涌渐加之。仍以鸡羽撩之。不出。以 投之。不吐再投。且投且探。无不吐者。吐至瞑眩。慎勿惊疑。但饮冷水新水立解。强者可一吐而安。弱者作三次吐之。吐之次日顿快。其邪已尽。不快。则邪之引之未尽也。吐后忌饱食酸咸硬物干物肥油之物。并忌房室悲忧。)

- 胆矾《本草求真》
- 胆矾《本草易读》
- 胆矾《得配本草》
- 胆矾《本草备要》
- 胆矾《本草便读》
- 胆矾《玉楸药解》
- 胆矾《本草分经》
- 胆矾《雷公炮制药性解》
- 胆矾《药性切用》
- 胆道结石《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胆矾丸《小儿药证直诀》
- 胆道疾患《气功外气疗法》
- 胆风毒气《中医词典》
- 胆道疾病《放射诊断学》
- 胆府经文《医宗金鉴》
- 胆道蛔虫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胆腑经文《刺灸心法要诀》
- 胆道蛔虫病《普通外科学》
- 胆腑脉论《备急千金要方》
- 胆道蛔虫病《百病自测》
- 胆腑命名篇《外经微言》
- 胆道癌《病理学》
- 胆腑图《古今医统大全》
- 胆导法《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胆固醇测定《临床生物化学》
- 胆瘅治验《卫生宝鉴》
- 胆固醇测定《动脉粥样硬化》
- 胆瘅《灵素节注类编》
- 胆固醇代谢《动脉粥样硬化》
- 胆瘅《医述》
- 胆固醇的吸收《生理学》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