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仁
(灌木)收肝胆虚热不眠
酸枣仁(专入肝胆。兼入脾)。甘酸而润。仍有生熟之分。生则能导虚热。故疗肝热好眠。神昏燥倦之症。熟则津液。故疗胆虚不眠。烦渴虚汗之症。(志曰。按五代史后唐刊石药验云。酸枣仁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陶云。食之醒睡。而经云疗不得眠。盖其子肉味酸。食之使不思睡。核中仁服之。疗不得眠。正如麻黄发汗。根节止汗也。)本肝胆二经要药。因其气香味甘。故又能舒太阴之脾。(时珍曰。今人专以为心家药。殊昧此理。)按肝虚则阴伤而心烦。而魂不能藏。(肝藏魂。)是以不得眠也。故凡伤寒虚烦多汗。及虚人盗汗。皆炒熟用之。取其肝脾之津液也。(如心多惊悸。用酸枣仁一两。炒香。捣为散。每服二钱。竹叶汤调下。又温胆汤或加枣仁。金匮治虚劳虚烦。用酸枣仁汤。枣仁三升。甘草一两炙。知母茯苓芎 各二两。深师加生姜二两。此补肝之剂。)归脾汤用以滋营气。亦以营气得养。则肝自藏魂而弥安。血自归脾而卧见矣。其曰胆热好眠可疗。因其胆被热淫。神志昏冒。故似好眠。其症仍兼烦燥。用此(同茶)疗热。热疗则神清气爽。又安有好眠之弊乎?(汪昂曰。温胆汤治不眠。内用二陈加竹茹枳实凉味。乃凉肺泻胃之热以温胆之寒也。其以温胆名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耳。)但仁性多润。滑泄最忌。纵使香能舒脾。难免润不受滑矣。附记以补书所未及。炒研用。(炒久则油香不香。碎久则气味俱失。便难见功。)恶防己。

- 酸枣仁《本草求真》
- 酸枣仁《顾松园医镜》
- 酸枣仁《本草新编》
- 酸枣仁《中医饮食营养学》
- 酸枣仁《本经逢原》
- 酸枣仁《医学入门》
- 酸枣仁《本草从新》
- 酸枣仁《冯氏锦囊秘录》
- 酸枣仁《得配本草》
- 酸枣仁《本草易读》
- 酸枣仁《中药学》
- 酸枣仁《本草备要》
- 酸枣仁《本草思辨录》
- 酸枣仁《中药炮制》
- 酸枣仁《本草崇原》
- 酸枣仁《雷公炮制药性解》
- 酸枣仁《本草便读》
- 酸枣仁《雷公炮炙论》
- 酸枣仁《本草经解》
- 酸枣连茶《茶饮保健》
- 酸枣仁《本草害利》
- 酸枣丹茶《茶饮保健》
- 酸枣仁《本草撮要》
- 酸枣参茶《茶饮保健》
- 酸枣仁《药性切用》
- 酸枣〈平〉《食疗本草》
- 酸枣仁《药鉴》
- 酸枣《本草图经》
- 酸枣仁《药征》
- 酸枣《名医别录》
- 酸枣仁《本草乘雅半偈》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