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本草求真》书籍目录

(毒草)主散肠胃湿痰

半夏(专入脾胃胆。兼入心)。书言辛温有毒。体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润。和胃健脾。补肝润肾数语。业已道其主治大要矣。第不详悉注明。犹未有解。盖半夏味辛。辛则液化而便利。故云能润肾燥也!(成无己曰。半夏辛散行水而润肾燥。盖燥去湿则水利。辛化液则燥润。局方半硫丸治老人虚秘。皆取其润滑也。俗以半夏南星为性燥。误矣。湿去则土燥。痰涎不生。非二物之性燥也。)脾苦湿。必得味辛气温以为之燥。半夏辛温。能于脾中涤痰除垢。痰去而脾自健。故云能以健脾也。(王好古曰。肾主五液。化为五湿。在肾为唾。在肝为泪。在心为汗。在肺为涕。在脾为痰。痰者因咳而动脾之湿也。半夏泄痰之标。不能泄痰之本。泄本者泄肾也。咳无形。痰有声。无形则润。有声则燥。所以为疏脾湿而润肾燥之剂也。)胃为痰气壅塞。则胃不和之极。半夏既能温脾以除痰。又合生姜暖胃以除呕。若合柴苓以治少阳寒热往来。则胃更见和谐。故云能以和胃也。(王好古曰。俗以半夏为肺药。非也。止呕为足阳明。除痰为足太阴。柴胡为之使。故柴胡汤用之。虽云止呕。亦助柴苓主寒热往来。是又为足少阳药也。时珍曰。脾无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按有声无痰曰咳。盖伤于肺气。有痰无声曰嗽。盖动于脾湿也。有声有痰曰咳嗽。或因火因风因寒因湿因虚劳因食积。宜分症论治。大法治嗽当以治痰为先。而治痰又以顺气为主。宜以半夏燥其湿。枳壳橘红利其气。肺虚加温敛之药。肺热加凉泻之剂。)他如气逆能下。(痰除而气自下。)郁结能开。(痰除而郁与结亦开。)暴死。以末吹鼻能救。(如缢死溺死压死魇死产死之类。)不眠。以半夏汤通其阴阳得卧。(素问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半夏能和胃气而通阴阳。灵枢曰。阳气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饮以半夏汤。阴阳既通。其卧立至。又有咳嗽不得眠者。左不得眠属肝胀。右不得眠属肺胀。宜清肺。)胸胀。合栝蒌等药名小陷胸汤以除。少阴咽痛生疮。语声不出。合鸡子苦酒苦酒汤以服。(仲景用此以治少阴咽痛。)亦何莫非半夏之妙用。而为开窍利湿之药。(合陈皮茯苓甘草二陈汤。为治痰之总剂。寒积佐以干姜芥子。积热佐以黄芩栝蒌。湿痰佐以苍术茯苓。风痰佐以南星前胡。痞痰佐以枳实白术。更看痰所在加导引药。惟燥痰非半夏所能司也已。)但阴虚火盛。热结胎滑痰涌等症。则非所宜。不可不慎。(赵继宗曰。二陈治痰。世医执之。内有半夏。其性燥烈。若风湿食诸痰则相宜。至于劳痰失血诸痰。用之反能燥血液而加病。按古半夏有二禁。汗家渴家忌之。然亦间有用者。)圆白而大陈久者良。浸七日。逐日换水。沥去涎。同皂荚白矾姜煮熟。(半夏畏姜。偏用姜以制其毒。)或七日夜。用净水淘浸。(以除其涎。)再用皂荚水浸七日夜。(同皂荚可治风痰。)又用灰水淘浸七日夜。(可治脾胃痰。)又用白矾水淘浸七日夜。(可治清水痰。)又用生姜水淘浸七日夜。(可治寒痰。)又用甘草水淘浸七日夜。(可解其毒及调制药之性。)洗净焙干用。柴胡射干为使。畏生姜秦皮龟甲雄黄。忌羊血海藻饴糖。(以甘腻凝滞故忌。)恶皂荚。反乌头。(乌头辛燥悍烈。故反。)其用姜汁浸造。名生姜曲。矾水煮造。(兼姜糊入)

名矾曲。同皂角煮造。(炼膏)名皂角曲。同白芥子等分煮造。(有竹沥三分之)名竹沥曲。同麻油浸造。炒干为末造成。名麻油曲。同黄牛胆与蜜造。名牛胆曲。同香附苍术抚芎和半熬膏造。名开郁曲。同芒硝(十分之三)煮与大黄煎膏造。名硝黄曲。同海粉雄黄(各十分之五)

炼蜜造。名海粉曲。同生黄牛肉熬膏。名霞天曲。并照造曲法草 七日。待生黄衣。悬干挂风处。至用曲治之症。则随制药能治病症之性以为治焉。(如生姜治寒痰。皂角治风痰。白矾治湿痰。牛肉治沉 痼痰之类。)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本草求真》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本草求真》书籍目录
  1. 半夏《本草求真》
  2. 半夏《顾松园医镜》
  3. 半夏《本草新编》
  4. 半夏《证类本草》
  5. 半夏《本经逢原》
  6. 半夏《医学入门》
  7. 半夏《本草从新》
  8. 半夏《冯氏锦囊秘录》
  9. 半夏《得配本草》
  10. 半夏《本草易读》
  11. 半夏《中药学》
  12. 半夏《本草蒙筌》
  13. 半夏《本草思辨录》
  14. 半夏《本草备要》
  15. 半夏《本草崇原》
  16. 半夏《汤液本草》
  17. 半夏《本草便读》
  18. 半夏《本草衍义》
  19. 半夏《本草经解》
  20. 半夏《吴普本草》
  21. 半夏《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22. 半夏《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23. 半夏《名医别录》
  24. 半夏《新修本草》
  25. 半夏《本草分经》
  26. 半夏《本草经集注》
  27. 半夏《本草分经》
  28. 半夏《长沙药解》
  29. 半夏《本草分经》
  30. 半夏《药笼小品》
  31. 半夏《本草择要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