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米
(芳草)入肝开郁散滞活血通经
香附米(专入肝胆。兼入肺)。辛苦香燥。据书备极赞赏。能入肝胆二经开郁(郁有痰郁火郁气郁血郁湿郁食郁)散滞。活血通经。兼行诸经气分。(张子和谓圣人啬气。如持至宝。庸人役物。反伤太和。又曰。气本一也!因有所触而怒喜悲恐寒热惊思劳九气于焉而分。盖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劳则气耗。此九气之至也。须分虚实以治。)凡霍乱吐逆。泄泻崩漏。(经候须详病症用药。如将行而痛者。属气之滞属实。行后而痛者。属气与血俱虚。痛而喜按者属虚。痛而拒按者属实。痛而喜按血淡者属虚。痛而拒按色紫者属实。大抵崩漏多因气虚血热而成。故须凉血补气为要。)
三焦不利等症。(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治皆有效。又云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则止血分补虚。盐水浸炒则入血分润燥。青盐炒则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得参术则补气。得归地则补血。得木香则疏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川芎苍术则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则能降火热。得茯苓则交济心肾。得茴香补骨脂则引气归元。得三棱莪术则消磨积块。得浓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解散邪气。得艾叶则暖子宫。乃气病之总司。大抵妇人多郁。气行则郁解。故服之尤效。非云宜于妇人不宜于男子也。(时珍曰。妇人以血用事。气行则无疾。老人精枯血闭。惟气是资。小儿气日充。则形乃固。大凡病则气滞而馁。故香附于气分为君。举世所罕知。臣以参耆。佐以甘草。治虚怯甚速也。)按此专属开郁散气。与木香行气貌同实异。木香气味苦劣。故通气甚捷。此则苦而不甚。故解郁居多。且性和于木香。故可加减出入以为行气通剂。否则宜此而不宜彼耳。但气多香燥。阴虚气薄禁用。或酒。或童便。或盐水浸炒。各随本方制用。忌铁。

- 香附米《本草求真》
- 香附地榆茶《茶饮保健》
- 香附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香附等耗气种子方不可服辨《胎产指南》
- 香附散《是斋百一选方》
- 香附茶《茶饮保健》
- 香附芎茶《茶饮保健》
- 香附饼《外科理例》
- 香附子《汤液本草》
- 香附饼《医学心悟》
- 香附子《本草蒙筌》
- 香附饼《中医词典》
- 香附子《冯氏锦囊秘录》
- 香附薄荷茶《茶饮保健》
- 香附子《本草择要纲目》
- 香附《滇南本草》
- 香港脚《千金翼方》
- 香附《药鉴》
- 香港脚《千金翼方》
- 香附《外科全生集》
- 香港脚《杂病治例》
- 香附《本草撮要》
- 香港脚《推求师意》
- 香附《本草害利》
- 香港脚《医学传灯》
- 香附《本草害利》
- 香港脚《续名医类案》
- 香附《本草害利》
- 香港脚《杂病广要》
- 香附《本草分经》
- 香港脚《张氏医通》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