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阳经
书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又曰。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主气升降出入。游行上下。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观此气虽分三。而实连为一气。通领上下。不可令有浓薄偏倚轻重之分矣!玩书所论三焦。大约汗则宜于麻黄柴胡葛根荆芥升麻薄荷羌活防风。吐则宜于瓜蒂莱菔子藜芦食盐栀豉。下则宜于大黄芒硝。此之味也。所论。大约上则宜于连翘栀子黄芩黄连生地知母。中则宜于龙胆青黛白芍石斛石膏。下则宜于黄柏知母丹皮青蒿草。此之味也。至于所论补虚。大约上则宜于参耆桂心当归龙眼。中则宜于白术炙草淮山首乌山茱萸。下则宜于附桂硫黄沉香补骨脂地黄枸杞菟丝子。此补虚之味也。盖此统领一身。名为决导之官。其气不可偏胜。偏则其病立见。三焦之药。不可混用。用则其害立生。明其三焦之义。以平三焦之气。则气上下适均。无轻无重。随遇而安。因地自得。又安有偏倚不平之憾者乎?(汪昂曰。十二经中。惟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络。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
〔用汗解热〕
〔用吐解热〕
〔用下解热〕
〔泻上火〕
〔泻中火〕
〔泻下火〕
〔补上虚〕
〔补中虚〕
〔补下虚〕

- 手少阳经《本草求真》
-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针灸甲乙经》
- 手少阳经别《中医词典》
- 手少阳标本《中医词典》
- 手少阳经筋《中医词典》
- 手少阳《疡医大全》
- 手少阳经筋病候《中医词典》
- 手少阳《中医词典》
- 手少阳经穴主治《针灸大成》
- 手上廉《中医词典》
- 手少阳井:关冲《针灸大成》
- 手伤《证治准绳·疡医》
- 手少阳络脉《中医词典》
-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上)《备急千金要方》
- 手少阳三焦发穴歌《古今医统大全》
- 手三阴三阳穴流注法《普济方·针灸》
- 手少阳三焦及臂.凡二十四穴《经穴汇解》
- 手三阴三阳《医学启源》
- 手少阳三焦经《中医名词词典》
- 手三阴经总穴名《刺灸心法要诀》
- 手少阳三焦经《圣济总录》
- 手三阴经总穴名《医宗金鉴》
- 手少阳三焦经《中医词典》
- 手三阴经《中医词典》
- 手少阳三焦经《中医基础理论》
- 手三阴经《中医名词词典》
- 手少阳三焦经《普济方·针灸》
- 手三阳经总穴名《刺灸心法要诀》
- 手少阳三焦经《脉诀汇辨》
- 手三阳经总穴名《医宗金鉴》
- 手少阳三焦经《秘传眼科龙木论》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