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阴丁火
心有拱照之明。凡命门之水与三焦分布之火。无不悉统于心而受其裁。故曰君火。(凡药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心与小肠为表里。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第心无气不行。无血不用。有气以运心。则心得以坚其力。有血以运心。则心得以神其用。是以补心之气。(心气虚。)无有过于龙眼肉。补心之血,(心血虚。)无有过于当归柏子仁龟板食盐。(经曰。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心而挟有沉寒痼冷。(心寒)则有宜于桂心之燥。及或加以延胡索乳香骨碎补安息香之类以为之却。心或散而不收。(心气散。)则有宜于五味子之酸以为之敛。(经曰。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又按五味子虽属肺肾专药。然亦具有苦性。可以通用。)心而挟有痰湿。(心挟痰湿。)则有宜于半夏茯神灯心萱草以为之渗。心而挟有内湿内热。(心挟热湿。)则有宜于代赭石木通瞿麦牛黄天竺黄连翘山栀西瓜黄连辰砂百合郁金莲须贝母钩藤珍珠土贝母川楝子之属以为之泻。心而挟有血瘀不解。(心有血瘀。)则有宜于丹参没药郁金桃仁茜草苏木益母草莲藕童便血余之属以为之破。以为之软。(经曰。心欲 。急食咸以软之。又曰。以咸补之。)至心挟有热邪内起。(心有热邪。)则有灯草竹叶熊胆羚羊角山豆根童便麦冬萱草生地栀子犀角木通黄连等药可选。心挟热痰内起。(心有热痰。)则有牛黄贝母等药可用。心气不通。则有菖蒲远志桑螵蛸薰香雄黄胡荽等药可进。盖心以通为主。心通则思无所窒而运用灵。犹火必空而后发也。心又以气为要。气足则事历久而不堕。犹火必薪而始永也!心又以血为需。血足则心常存而不离。犹灯必膏继而后光也。合此三者以治。则心拱照自若。庶绩咸熙。又何有病之克生乎?
经曰。心苦缓。(缓则散逸。)急食酸以收之。(如五味子之类。按五味子虽属肝肾专药。然亦具有苦性。可以通用。)心欲 。急食咸以软之。(如童便血余之类。)以咸补之。(心以咸为主。)以甘泻之。
〔补心气〕
龙眼肉
〔补心血〕
〔通心气〕
〔却心寒〕
桂心
〔散心湿热〕
〔散心痰湿〕
半夏 菖蒲
〔渗心湿〕
茯神 灯心 萱草
〔泻心热〕
代赭石 木通 瞿麦 牛黄 天竺黄 连翘 西瓜 黄连 山栀子 辰砂 百合郁金 莲须 贝母 钩藤 珍珠 土贝母 川楝子
〔泻心湿热〕
〔温心血〕
〔凉心血〕
〔破心血〕
〔解心毒〕
〔泻心火〕
灯草 竹叶 熊胆 羚羊角 山豆根 童便 麦冬 萱草 生地 栀子 犀角木通 黄连
〔镇心怯〕
〔泻心热痰〕
牛黄 贝母

- 手少阴丁火《本草求真》
- 手少阴标本《中医词典》
-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针灸甲乙经》
- 手少阴《疡医大全》
- 手少阴经别《中医词典》
- 手少阴《中医词典》
- 手少阴经筋《中医词典》
- 手少阳之正《中医词典》
- 手少阴经筋病候《中医词典》
- 手少阳之别《中医词典》
- 手少阴经穴歌《古今医统大全》
- 手少阳三焦之经左右二十四穴《针灸大全》
- 手少阴经穴主治《针灸大成》
- 手少阳三焦之经《子午流注针经》
- 手少阴井:少冲《针灸大成》
- 手少阳三焦图《经络考》
- 手少阴络脉《中医词典》
- 手少阳三焦经左右二十四穴《针灸资生经》
- 手少阴气绝《中医词典》
- 手少阳三焦经穴图及歌括《金针秘传》
- 手少阴郄《中医词典》
- 手少阳三焦经穴图《古今医统大全》
- 手少阴心及臂.凡十八穴《经穴汇解》
- 手少阳三焦经穴歌《针灸大成》
- 手少阴心经《中医名词词典》
- 手少阳三焦经穴《类经图翼》
- 手少阴心经《圣济总录》
- 手少阳三焦经穴《中医词典》
- 手少阴心经《中医词典》
- 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络经直说《普济方·针灸》
- 手少阴心经《中医基础理论》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