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
(乔木)宣导风痰窍塞
皂角(专入肝。肺大肠)。辛咸性燥。功专通窍。故凡风邪内入而见牙关紧闭。口噤不语。胸满喉痹。腹蛊胎结。风癞痰喘。肿满坚瘕囊结等症。用此吹之导之。则通上下之窍。煎之服之。则治风痰喘满。涂之擦之。则能散肿消毒。以去面上风气。熏之蒸之。则通大便秘结。烧烟熏之。则治 疮湿毒。(中风不省人事。不可滴水入喉。入则涎水系于心络而不去。即成废人。宜掐人中。用皂角末或半夏末吹入鼻中。有嚏则生。无嚏则死。不开再用开关散擦牙。熏鼻法熏鼻。及以苏合香丸牛黄丸至宝丹之类。相其寒热选用。如寒闭牙关则当用以苏合香丸。热闭牙关则当用以牛黄丸。但此止可施于中脏闭症。)然种类甚多。形如猪牙。名为牙皂。较之大皂。稍有不同。大皂则治湿痰更优。牙皂则治风痰更胜也。一种皂角刺。气味辛温。功治略同。但其锋锐。直透患处。溃散痈疽。及妒乳风疠恶疮。(经曰。风盛为疠。疠者恶也。脉主血。血热而杀疠之气袭之。则血脉凝泣。卫气不行。其气不清。故谓之疠。须用此直达病所。出风毒于营血中。)皂子治大便燥结。 存性用。(以辛能润之之义。由结本非火结。故辛则能以润之也!)恶麦冬。畏人参苦参。皂角以肥浓多脂者良。炙酥烧灰用。肥皂气味辛温。亦治风温。及敷无名肿毒。去垢腻。(澡身盥面必用。)

- 皂角《本草求真》
- 皂角《本草易读》
- 皂角《得配本草》
- 皂角《本草备要》
- 皂角《本草便读》
- 皂荚子《本草崇原》
- 皂角《本草分经》
- 皂荚子《雷公炮炙论》
- 皂角《本草分经》
- 皂荚长板荚《冯氏锦囊秘录》
- 皂角《本草分经》
- 皂荚圆方《医宗金鉴》
- 皂角《本草撮要》
- 皂荚蕈《本草纲目》
- 皂角刺《药笼小品》
- 皂荚丸证其一《经方实验录》
- 皂角刺《中药炮制》
- 皂荚丸证其四《经方实验录》
- 皂角刺《本经逢原》
- 皂荚丸证其三《经方实验录》
- 皂角刺《医方考》
- 皂荚丸证其二《经方实验录》
- 皂角刺《药性切用》
- 皂荚丸方《伤寒杂病论》
- 皂角刺《本草崇原》
- 皂荚丸《冯氏锦囊秘录》
- 皂角膏《儒门事亲》
- 皂荚丸《备急千金要方》
- 皂角化痰丸《内外伤辨》
- 皂荚丸《金匮悬解》
- 皂角散《妇人大全良方》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