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水
古人服药必择水火,故凡汤液多用新汲井华水,取天真之气浮于水面也。宜文火煎成,候温暖缓服之。《金匮》云,凡煮药饮汁以解毒者,虽云救急,不可热饮,诸毒病得热更甚,宜冷冻饮料之。此言治热解毒及辛热药味,当确遵此例。一切调补药,即宜温饮。苦寒祛火药,则宜热饮,热因寒用之法也。仲景煎实脾药,作甘澜水扬之万遍,取其流利不助肾邪也。杓扬百遍名百劳水,取其激扬以除陈积也。成无己曰∶仲景治伤寒瘀热在里身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煎用潦水,取其味薄不助湿热也。以新汲水煮沸如麻,名麻沸汤,取其轻浮以散结热也。以水空煎候熟极煮药,名清浆水,取其下趋不至上涌也。服涌吐药用齑水,取其味浊引疾上窜,以吐诸痰饮宿食,酸苦涌泄为阴也。煎荡涤邪秽药,用东流水,《本经》云,东流水为云母石所畏,炼云母用之。煎利水药,用急流水,取性走也。煎水逆呕吐药,用逆流水,取其上涌痰涎也。煎阳盛阴虚目不得瞑药,用千里流水,取其性之疾泻也。煎中暑神昏药,及食枫树菌笑不止,用地浆水,(急掘墙阴地作坎置水,搅澄者是也。)取救垂绝之阴也。煎中暑亡汗药,及霍乱泄利不止,用酸浆水,(糯米酿成点乳饼者,或水磨作内点真粉之酸水亦可。)取收欲脱之阳也。黄霉雨水洗疮疥,灭斑痕。白露雨水洗肌面,减颜色。秋露质清,止疟除烦。腊雪气膻,助阳摄火,治天行时气瘟疫,解丹毒。雹水性暴,动风发癫。夏冰阴凝,发 成痞。柏叶、菖蒲上露并能明目。韭叶上露去白癜风。凌霄花上露能损人目。浸蓝水解毒杀虫,误吞水蛭,腹面黄者,啜此水,虫下即安。瓶中养花水有毒伤人,腊梅者尤甚。卤水咸苦大毒,凡蚀 疥癣及毒虫生子入肉者,涂之即化,但疮有血者,不可涂之。六畜食一合当时死,人亦然。生熟汤入盐微咸,霍乱者,饮一二升,吐尽痰食即愈。方诸水,大蚌水也,向月取之,得至阴之精华,故能明目止渴除烦,汤火疮敷之有效。上池水,竹篱头上水也,长桑君饮扁鹊能洞鉴脏腑,见垣一方人。东阿井水煎乌驴皮胶,治逆上之痰血;青州范公泉造白丸子,利膈化痰。二者皆济水之分流也。至若古冢废井、泽中停水、山岩泉水有翳,及诸水经宿面有五色者,皆有毒,非但不可服食煎药,即洗涤亦忌之。

- 诸水《本经逢原》
- 诸水《冯氏锦囊秘录》
- 诸水有毒《饮食须知》
- 诸水《本草易读》
- 诸水有毒《证类本草》
- 诸水《本草蒙筌》
- 诸丝入眼《奇方类编》
- 诸暑《卫生易简方》
- 诸死绝候《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诸兽伤《丹台玉案》
- 诸四逆汤《医述》
- 诸湿肿满《卫生宝鉴》
- 诸笋《本草求真》
- 诸湿肿满《中医词典》
- 诸痰《脉症治方》
- 诸湿统论《金匮翼》
- 诸痰候《诸病源候论》
- 诸湿《卫生易简方》
- 诸汤方《幼科铁镜》
- 诸失血证《证治准绳·幼科》
- 诸疼痛《普济方·针灸》
- 诸失血《轩岐救正论》
- 诸铁《本草易读》
- 诸尸统论《圣济总录》
- 诸痛《全生指迷方》
- 诸尸候《诸病源候论》
- 诸痛《医述》
- 诸尸《圣济总录》
- 诸痛《张氏医通》
- 诸身热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诸痛《临证指南医案》
《本经逢原》
- 作者:张璐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17-1700年
- 小引
- 卷一
- 水部
- 火部
- 土部
- 金部
- 石部
- 卤石部
- 山草部
- 卷二
- 芳草部
- 隰草部
- 菊
- 艾
- 茵陈蒿
- 青蒿
- 茺蔚
- 薇衔
- 夏枯草
- 刘寄奴
- 旋复花
- 青葙
- 红蓝花
- 胭脂
- 大蓟、小蓟
- 续断
- 漏芦
- 苎麻、黄麻
- 胡芦巴
- 恶实
- 苍耳
- 天名精
- 鹤虱
- 箬
- 芦根
- 甘蕉
- 荷
- 麻黄
- 木贼
- 石龙刍
- 灯心草
- 生地黄
- 干地黄
- 熟地黄
- 牛膝
- 紫菀
- 麦门冬
- 萱草
- 淡竹叶
- 冬葵子
- 蜀葵
- 秋葵子
- 龙葵
- 酸浆
- 败酱草
- 款冬花
- 鼠曲草
- 决明子
- 地肤子
- 瞿麦
- 王不留行
- 葶苈
- 车前子
- 马鞭草
- 光明草
- 鳢肠草
- 连翘
- 陆英
- 蓝实
- 青黛
- 蓼子
- 蓄
- 白蒺藜
- 沙苑蒺藜
- 谷精草
- 海金沙
- 地椒
- 半边莲
- 地丁
- 见肿消
- 毒草部
- 蔓草部
- 水草部
- 石草部
- 苔草部
- 卷三
- 谷部
- 菜部
- 果部
- 水果部
- 味部
- 香木部
- 乔木部
- 灌木部
- 寓木部
- 苞木部
- 藏器部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