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
蟾酥(专入肌肉)。即蟾蜍。(俗名癞虾蟆。)眉间内有白汁者是也。味辛气温。有毒。能拔一切风火热毒之邪使之外出。盖邪气着人肌肉。郁而不解。则或见为疔肿发背。阴疮阴蚀。疽疠恶疮。故必用此辛温以治。盖辛主散。温主行。使邪尽从汗发。不留内入。而热自可以除矣。但性有毒。止可外治取效。(如发背未成者。用活蟾蜍系疮上。半日。蟾必昏愦。置水中救其命。再易一个。三日则毒散矣!势重者剖蟾蜍合瘀上。不久必臭不可闻。再易二三次即愈。慎勿以微物见轻也。)即或用丸剂。亦止二三四厘而已。多则能使毒人。其用作丸投服。亦宜杂他药内入。如牛黄明矾乳香没药之类。毋单服也。故书载拔诸毒。只宜用酥一钱。白面二钱。朱砂少许。作锭。谅病轻重酌与。不可尽服。又治背发无名等毒。取酥三五分。广胶水化。米醋入铫火化。乘热手刷不已。以散为度。刻玉涂之。等于刻蜡。房术用之更善。总皆外科夺命之功。(一句括尽。)轻用烂人肌肉。至若蟾蜍气味辛寒。凡症瘕积块。风犬咬伤。小儿疳积。瘟疫发斑。疮疽发背。用之与酥略同。以其辛有发散之能。寒有逐热之功。外敷固见神功。内服除去头足腹肠垢。亦能去积除热。如风狗咬伤。用蟾蜍后足捣汁生食。先于患人顶心拔去血发三四茎。于小便内见沫。其毒即解。发背初肿。用活蟾数个更易系于肿上。(法详上)则其毒亦散矣!(时珍曰。蟾蜍土之精也。上应月魄而性灵异。穴土食虫。又伏山精。制蜈蚣。故能入阳明经退虚热。行湿气。而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总皆具有外拔内攻之力。勿轻用也。蟾酥以油单纸裹眉裂之。酥出纸上。阴干用。蟾蜍焙干。去皮爪。酒浸去肉用。

- 蟾酥《本草求真》
- 蟾酥《本草易读》
- 蟾酥《本草新编》
- 蟾酥《玉楸药解》
- 蟾酥《本经逢原》
- 蟾蜍中毒《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 蟾酥《本草便读》
- 蟾蜍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蟾酥《本草择要纲目》
- 蟾蜍《实验动物科学》
- 蟾酥《外科全生集》
- 蟾蜍《药性切用》
- 蟾酥《药鉴》
- 蟾蜍《本草撮要》
- 蟾酥(蟾皮)《中药学》
- 蟾蜍《本草择要纲目》
- 蟾酥丹《冯氏锦囊秘录》
- 蟾蜍《本草分经》
- 蟾酥入目《奇效简便良方》
- 蟾蜍《得配本草》
- 蟾酥散《外科传薪集》
- 蟾蜍《本草从新》
- 蟾酥丸《冯氏锦囊秘录》
- 蟾蜍《本经逢原》
- 蟾酥丸《冯氏锦囊秘录》
- 蟾蜍《冯氏锦囊秘录》
- 蟾酥丸《奇方类编》
- 蟾蜍《本草易读》
- 蟾酥丸《外科传薪集》
- 蟾蜍《本草蒙筌》
- 镵石《中医词典》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