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
消渴之症。按书有言三焦火起而渴。盖人津液有限。火胜则水必竭。犹之釜里火猛。谷食皆焚。水必竭泽而燥。而渴以生。是谓火渴。有言表里热盛而渴。盖以气以卫外。血以营内。表里邪闭。津受煎熬。犹之地气上升。天气闭塞。人物皆烦。而渴应见。是谓热渴。有言表里寒盛而渴。盖以人身阳胜则阴微。阴胜则阳弱。阳气既微于中。阴气复增于内。则身中外皆寒而气不温。犹之坚冰既至。滴点全无。而渴应有。是谓阴渴。(寒渴。)有谓食滞中宫而渴。盖以人身上下。本贵通活。一有物滞。则上不克下。下不克上。津液断绝。两不相接。(滞渴。)犹之谷食在釜。内有物闭。气实不空。津不克上。而渴应生。是为滞渴。有谓津藉精生。精虚则津无由而布。犹之天雨不降。地无醴泉。而渴以成。是谓水衰而渴。有谓津赖火充。火衰而气不化。精不附气。犹之釜里无薪。锅盖干灼。而渴应见。是谓火衰而渴。有谓津藉气布。气实则气充而津生。气衰则气馁而津竭。犹之天气既降。地气不升。而渴应有。是谓气衰而渴。凡此火不外于三黄石膏知母。热不外于大黄朴硝花粉贝母。寒不越乎麻桂升葛姜附丁桂。滞不越乎香附川朴枳壳。至于渴属精虚。则六味有不可离。渴属火衰。则八味必不可弃。渴属气薄。则参耆白术自必见用。毋谓渴皆属实。虚症全无。而悉可用苦寒之味也。
〔火渴〕
〔热渴〕
〔寒渴〕
麻黄(外寒) 桂枝(外风) 升麻(外寒) 干葛(外寒) 干姜(内寒) 附子(内寒)丁香(内寒) 肉桂(内寒)
〔滞渴〕
〔虚渴〕

- 消渴《本草求真》
- 消渴《古今医案按》
- 消渴《证治汇补》
- 消渴《万病回春》
- 消渴《儒门事亲》
- 消渴《古今医鉴》
- 消渴《明医指掌》
- 消渴《张聿青医案》
- 消渴《卫生易简方》
- 消渴《医碥》
- 消渴《丹溪心法》
- 消渴《普济方·针灸》
- 消渴《医学心悟》
- 消渴《普济方·针灸》
- 消渴《仁术便览》
- 消渴《寿世保元》
- 消渴《推拿抉微》
- 消渴《杂病广要》
- 消渴《竹林女科证治》
- 消渴《医学入门》
- 消渴《脉症治方》
- 消渴《推求师意》
- 消渴《丹溪手镜》
- 消渴《杂病治例》
- 消渴《丹溪治法心要》
- 消渴《新修本草》
- 消渴《儿科萃精》
- 消渴《备急千金要方》
- 消渴《奇效简便良方》
- 消渴《中医词典》
- 消渴《医学从众录》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