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
(毒草)大泻脏腑水湿
大戟(专入肺肾。旁行经络。)气味苦寒。性秉纯阳。峻利居首。上泻肺气。下泄肾水。兼因味辛。旁行经脉。无处不到。浸水色绿。又入肝胆。故书皆载能治十二水毒。蛊结腹满急痛等症。(好古曰。大戟与甘遂同为泄水之药。湿胜者苦燥除之也。)李时珍云。凡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心则迷窍而癫痫。入于肺则窍塞而成咳唾稠粘。喘急背冷。入于肝则留伏蓄聚。而成胁痛干呕。寒热往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颈项胸背腰胁手足牵引隐痛。三因并以控涎丹主之。盖有大戟能泄脏腑之水湿。甘遂能行经隧之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要必实症实热实脉。方可以用。(非实莫用。)否则泻肺伤肾。害人不浅。(李时珍曰。愚按百祥惟用大戟一味。百祥独泻腑。正实则泻其子也。肾邪实而泻其肝也。洁古老人治痘变黑归肾症。用宣风散代百祥膏。亦是泻子之意。盖毒胜火炽则水益涸。风挟火势则土受亏。故津血内竭不能化脓而成青黑干陷之症。泻其风火之毒。所以救肾扶脾也。)若中其毒者。惟菖蒲可解。杭产色紫者良。北产色白者不堪入药。水浆煮。去骨用。得大枣则不损脾。畏菖蒲。反甘草。苗名泽漆。亦行水道。主治略同。

- 大戟《本草求真》
- 大戟《顾松园医镜》
- 大戟《本经逢原》
- 大戟《证类本草》
- 大戟《本草从新》
- 大戟《医学入门》
- 大戟《得配本草》
- 大戟《冯氏锦囊秘录》
- 大戟《中药学》
- 大戟《本草易读》
- 大戟《本草崇原》
- 大戟《本草蒙筌》
- 大戟《本草便读》
- 大戟《本草备要》
- 大戟《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大戟《汤液本草》
- 大戟《名医别录》
- 大戟《新修本草》
- 大戟《本草分经》
- 大戟《本草经集注》
- 大戟《本草择要纲目》
- 大戟《长沙药解》
- 大戟《本草撮要》
- 大戟《药笼小品》
- 大戟《外科全生集》
- 大戟《千金翼方》
- 大戟《药征》
- 大戟《雷公炮制药性解》
- 大戟《本草乘雅半偈》
- 大戟《雷公炮炙论》
- 大戟《本草图经》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