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本草求真》书籍目录

(山草)缓中气不足

甘草(专入脾)。味甘性平。质中。外赤肉黄。生寒熟热。昔人言其有火能泻。是因火性急迫。用此甘味以缓火势。且取生用性寒。以泻焚烁害耳。至书有云炙用补脾。是能缓其中气不足。调和诸药不争。(王好古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咸敛。甘上行而发。而本草言甘草下气。何也?盖味甘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张仲景附子理中汤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缓之之意。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脾急。凤髓丹用甘草。以缓肾急而生元气也。乃甘补之意也。)

故入和剂则补益。入凉剂则泻热。入汗剂则解肌。入峻剂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血并能解诸药毒。(颂曰。按孙思邈《千金方》论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验乃奇也。)及儿胎毒。以致尊为国老。然使脾胃虚寒。及或挟有水气胀满等症。服此最属不宜。未可云其补脾。而凡脾胃虚寒。皆可得而服也。若使满属虚致。则甘又能泻满。不可不知。(王好古曰。甘者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所宜也。凡不满而用炙甘草。为之补。若中满而用生甘草。为之泻。能引甘药直至满所。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是矣。)梢止茎中涩痛。(气行于下。)

节消疽 肿。及除胸热。(节行节处。)功各有宜。但用宜取大而且结。至书所载甘反大戟芫花甘遂。又云。亦有并用不悖。惟深达精微者始可知之。(如古治痰癖。有用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痨瘵莲心饮。与芫花同用。皆以反其下势之锐。)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本草求真》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本草求真》书籍目录
  1. 甘草《本草求真》
  2. 甘草《顾松园医镜》
  3. 甘草《本草新编》
  4. 甘草《医学入门》
  5. 甘草《本经逢原》
  6. 甘草《冯氏锦囊秘录》
  7. 甘草《本草从新》
  8. 甘草《本草易读》
  9. 甘草《得配本草》
  10. 甘草《本草蒙筌》
  11. 甘草《中药学》
  12. 甘草《本草备要》
  13. 甘草《轩岐救正论》
  14. 甘草《汤液本草》
  15. 甘草《本草思辨录》
  16. 甘草《本草衍义》
  17. 甘草《本草崇原》
  18. 甘草《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19. 甘草《本草便读》
  20. 甘草《新修本草》
  21. 甘草《本草经解》
  22. 甘草《本草经集注》
  23. 甘草《退思集类方歌注》
  24. 甘草《饮膳正要》
  25. 甘草《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26. 甘草《中药炮制》
  27. 甘草《名医别录》
  28. 甘草《长沙药解》
  29. 甘草《本草择要纲目》
  30. 甘草《药笼小品》
  31. 甘草《本草害利》

《本草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