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庚金
肠以通利为尚。与胃宜于降下之意相同。故凡肠闭不解。用药通调。亦当细为审量。不可一概混施。如肠枯而结。润之为便。凡胡麻冬葵子榆白皮枸杞花生苁蓉肉锁阳油当归蜂蜜等药。是即润之之剂也。肠冷而结。温之疏之为便。凡硫黄巴豆大蒜葱白川椒半夏等药。是即温之疏之之味也。肠热而结。开之泻之为便。凡大黄黄柏朴硝食盐猪胆汁。是即泻之开之之剂也。肠积不化。消之为便。凡荞麦谷虫 砂浓朴。是即消之之味也。肠毒不清。清解为便。凡绿豆白头翁蜗牛。是即解之之剂也。至于血积不除。则有干漆以破之。血热内结。则有石脂地榆槐角槐花刺 皮以凉之。肠气不消。则有枳实枳壳荞麦豆朴陈皮以破之。肠虫内蚀。则有雷丸谷虫 砂浓朴乌梅等药以杀之。外此肠风内炽。症见鲜血四射。则有皂角等药以祛之。湿热内积。症见蚀肛内痔。则有防己白藓皮莲子诃子赤石脂禹余粮肉豆蔻粟壳乌梅以为之清。以为之收。气陷不举。则有升麻干葛以为之升。但须辨其寒热。及病与药相投以服。不可谓其宜用而即概为之治也。
〔收涩〕
〔温补〕
〔润燥〕
〔祛肠风〕
皂角
〔开肠寒结〕
〔开肠热结〕
〔泻肠热〕
〔除肠湿〕
〔除肠湿热〕
〔升阳气〕
升麻 干葛
〔宽肠气〕
荞麦
〔消肠积〕
荞麦(气) 雷丸(热) 谷虫(食) 砂(食) 浓朴(湿)
〔杀肠虫〕
雷丸 谷虫 砂 浓朴 乌梅
〔凉肠血〕
〔破肠血〕
〔解大肠毒〕
白头翁 蜗牛 绿豆

- 手阳明庚金《本草求真》
- 手阳明大肠之经左右二十八穴《针灸大全》
-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针灸甲乙经》
- 手阳明大肠之经《子午流注针经》
- 手阳明经别《中医词典》
-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二十八穴《针灸资生经》
- 手阳明经步穴歌《古今医统大全》
- 手阳明大肠经穴图及歌括《金针秘传》
- 手阳明经筋《中医词典》
- 手阳明大肠经穴图《古今医统大全》
- 手阳明经筋病候《中医词典》
-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针灸大成》
- 手阳明经穴歌《古今医统大全》
- 手阳明大肠经穴《重楼玉钥》
- 手阳明经穴主治《针灸大成》
- 手阳明大肠经穴《类经图翼》
- 手阳明井:商阳《针灸大成》
- 手阳明大肠经穴《中医词典》
- 手阳明络脉《中医词典》
- 手阳明大肠经图《医学指归》
- 手阳明之别《中医词典》
- 手阳明大肠经图《经络考》
- 手阳明之正《中医词典》
- 手阳明大肠经脉歌《万病回春》
- 手摇温温度计《预防医学》
- 手阳明大肠经六穴配合四十二法《针灸神书》
- 手鱼《中医词典》
-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分寸歌《医学集成》
- 手与经络的关系《手穴手纹诊治》
- 手阳明大肠经二十穴远近法《备急千金要方》
- 手与脏腑的关系《手穴手纹诊治》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