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
(麻麦稻)补虚泽肤壅气助痰助湿
面(专入脾。兼入肝)。虽由于小麦所出。而性与麦大异。味甘气温。微毒。(藏器曰。小麦秋种夏熟。受四时气足。兼有寒。热温凉。故麦凉。曲温。麸冷。面热。宜其然也。)服能补虚养气。泽肤浓肠胃。并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止衄吐血。以其体粘性濡。故于诸虚能补。而于中气有助。肠胃有浓。肌肉伤损有益。痈毒疼痛有赖也。然多食亦能壅气。(凡物升发则壅。故北人伤寒。用此同鸡发散。取其升发之义。)故书言此不能止烦。(升发之性。多不止烦。)且致作渴。(气升则烦渴俱有。)又于湿热有助。故书言此不能消热。且能助湿发热也。是以脾虚无湿无热。服之最宜。而有湿有热。服之最忌。脾虚无寒无湿。食之得补。而脾虚有寒有湿。服之不能无害也。陈者良。(偶谈云。面性虽热。而寒食日以袋盛悬风处。数十年亦不坏。则热性皆去而无毒矣。入药尤良。)食宜略用醋入。(醋入则气不发。)畏汉椒萝 。

- 面《本草求真》
- 面《医碥》
- 面《医学心悟》
- 面《医碥》
- 面《奇症汇》
- 面《普济方·针灸》
- 面《本草分经》
- 面《证治准绳·杂病》
- 面《急救良方》
- 面《证治准绳·类方》
- 面(黑干)(黑曾)《中医词典》
- 面《张氏医通》
- 面?(点如乌麻,斑如雀卵,稀则棋布,密则不可容针)《圣济总录》
- 面《医述》
- 面?(粉刺)《圣济总录》
- 面《医学入门》
- 面?(细起如粟谷状)《圣济总录》
- 面《续名医类案》
- 面?(形似米白)《圣济总录》
- 面《医学纲目》
- 面黯方二十一首《外台秘要》
- 面《新修本草》
- 面白《中医词典》
- 面《中医词典》
- 面白《医学纲目》
- 面《经络全书》
- 面鼻得冷则黑论《格致余论》
- 娩出《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面鼻方《景岳全书》
- 免疫组织及器官上的神经支配《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面壁口诀《女丹合编选注》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