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痛
论曰∶诸心腹痛者,或外邪来客,或气相干,其卒然痛而即止者,此寒气客于脉外,得寒则缩蜷绌急,外引小络,得热即止,宜先用熨法,后以良姜散主之。
熨法《指南方》云∶治心腹痛,卒然而止,遇寒再发。
盐(半斤,炒极热)
上以旧帛包,熨痛处。 《指南方》云∶渐去至一重。
良姜散
高良姜(五两) 浓朴(去皮) 姜汁(涂,炙,二两) 当归 桂心(各三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腰者肾之外候,足太阳经之流注。如痛连小腹,不得仰俯, 短气,由肾气虚弱,有所不荣,补肾散主之。
补肾散
杜仲(去粗皮,杵碎,酒拌,炒焦,一两) 桂(去皮) 牡丹皮(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用猪肾一个,批开,糁药在内,入盐少许,以线扎定,水煮熟,空心食之。
若隐隐腰痛,以热物熨痛处即少缓,由处卑湿,复为风邪伤足太阳之经,其脉缓涩,白术散主之。
白术(二两) 芍药(三两) 桂(去皮) 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锉)
上为细末。温酒调二钱匕,食前服。
若腰痛不能转侧,由劳役动伤经络,或从高堕下,气滞于腰,正气流行,相搏则痛,其脉沉,大小不常,谓之 腰,趁痛丸主之。
若腰如锥刀所刺,大便黑色,小便赤黑,此留血滞于腰间,谓之血沥腰痛,其脉涩,当归丸主之。
当归(三两,锉碎) 水蛭(好者,炒,三十个) 桃仁(去皮尖,三十个,炒,研)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粒,未知,加至三十粒。
若腰冷,腹重如带五千钱,如坐于水,由肾经为阴湿所逼,复受风冷,久不治,变成水病,肾着汤主之。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若腰脊不举,由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阳气内伐,热舍于肾,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减,盖阳明并肾,则肾脂枯。而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是谓骨痿,菟丝子丸、补肾散主之
菟丝子(拣净,酒浸透,捣烂,焙干,二两) 牛膝(酒浸,一两) 杜仲(去粗皮,杵碎,酒拌一宿,炒焦,三两) 干地黄(焙,二两) 萆 (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粒,食后服。
补肾散(见前。)
若胁痛不得息,痛则咳而汗出,由邪客于足少阳之络,属胆。宜灸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处七壮,窍阴二穴也。
若臂外 痛,手不及头,心烦喉痹者,以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以针刺手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令血出而止。
若臂痛不能屈伸,此邪客于臂掌之间,取腕踝骨后,以指按之极痛,刺之留二呼,急出针,或灸。
若筋拘挛,背急痛,引胁下,从项推下夹脊,按之应手痛者,于其上灸七壮,未定,加至十四壮。
若痛引小腹,由寒气客于厥阴之脉,或胁肋相引,肾肝脉弦大,久成寒疝,桂枝乌头汤主之。
桂心(三两) 芍药(三两) 乌头(炮,去皮脐,二两半) 甘草(炙,二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同煎至一盏,去滓,入蜜半匙许,再煎一二沸,稍热服。

- 诸痛《全生指迷方》
- 诸铁《本草易读》
- 诸痛《医述》
- 诸疼痛《普济方·针灸》
- 诸痛《张氏医通》
- 诸汤方《幼科铁镜》
- 诸痛《临证指南医案》
- 诸痰候《诸病源候论》
- 诸痛《校注医醇剩义》
- 诸痰《脉症治方》
- 诸痛(头心脾腹胁腰背是也)《脉症治方》
- 诸笋《本草求真》
- 诸痛不可按《药症忌宜》
- 诸四逆汤《医述》
- 诸痛可按《药症忌宜》
- 诸死绝候《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诸痛类痧辨《痧胀玉衡》
- 诸丝入眼《奇方类编》
- 诸痛论《妇科秘书》
- 诸水有毒《证类本草》
- 诸痛论(附孕痈)《胎产心法》
- 诸水有毒《饮食须知》
- 诸痛门《医学纲目》
- 诸水《本经逢原》
- 诸痛门《丹台玉案》
- 诸水《冯氏锦囊秘录》
- 诸痛痒疮《中医词典》
- 诸水《本草易读》
- 诸痛证《灵素节注类编》
- 诸水《本草蒙筌》
- 诸土《本草易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