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散
热气久积于中。自当清凉以解。寒气久滞于内。更当辛温以除。故温散之味。实为中虚寒滞所必用也。然中界乎上下之间。则治固当以中为主。而上下亦止因中而及。是以温以守内而不凝。散以行外而不滞。并施。而病不致稍留于中而莫御矣!第不分辨明晰。则治多有牵混不清。如缩砂密木香香附干姜半夏胡椒吴茱萸使君子麦芽松脂。皆为行气快滞之味。然缩砂密则止暖胃快滞。木香则止疏肝醒脾。香附米则止开郁行结活血通经。半夏则止开痰逐湿。干姜则止。胡椒则止温胃逐痰除冷。吴茱萸则止逐肝经寒气上逆肠胃。使君子则止燥胃杀虫。麦芽则止消谷磨食。松脂则止祛风燥湿。而有不相兼及者也。至于而兼及上。则有如荜茇之散胸腹寒逆。藿香之醒脾辟恶宽胸止呕。菖蒲之通心开窍醒脾逐痰。玄胡索之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安息香之通活气血。各有专司自得之妙。而兼及下。则有如益智之燥湿逐冷缩泉。蛇床子之宣风燥湿。蒺藜之祛肝肾风邪。大小茴之逐肝肾沉寒痼冷。各有主治独得之趣。而兼通外。则有草果之温胃逐寒辟瘴辟疟。苏合香樟脑大蒜山柰甘松排草之通窍逐邪杀鬼。白檀香之逐冷除逆以引胃气上升。良姜红豆蔻之温胃散寒。艾叶之除肝经沉寒痼冷以回阳气将绝。胡椒之通心脾小腹辟恶发痘。烟草之通气爽滞辟瘴除恶。白芥子之除胁下及皮里膜外之风痰。锻石之燥血止血散血。乌药之治气逆胸腹不快。各有其应如响之捷。而至通上彻下。则有如丁香之泄肺暖胃燥肾止呃。川椒之温脏除寒杀虫。各有气味相投之宜。若使独见于上。则有如草豆蔻之逐胃口上之风寒。止当心之疼痛。薰草之通气辟恶止痛。其效俱不容掩。且而独见于上下。则有如薤之通肺除痹。通肠止痢。其效又属不泯。其一。而气味各殊。治效各别。有不相同如此。然绣窃谓之味。其气兼浮而升。则其散必甚。之味。其气必沉而降。则其散甚微。其气既浮。而又表里皆彻。则其散更甚而不可以解矣!是以丁香白蔻之降。与于草豆蔻白檀之升。绝不相同。即与缩砂密之散。木香之降。亦且绝不相似。良姜气味过散。故止可逐外寒内入。而不可与干姜温内同比。藿香气味稍薄。故止可除臭恶呕逆。而不可与木香快滞并议。乌药彻上彻下。治气甚于香附。故为中风中气所必需。薤白气味辛窜。行气远驾木香。故为胸痹肠滞所必用。凡此是温是散。皆有义理。错综在人细为体会可耳!

- 温散《本草求真》
- 温润辛金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 温散类《医学摘粹》
- 温热总论《重订广温热论》
- 温桑茶《饮膳正要》
- 温热燥证宜保津液《温病正宗》
- 温涩《本草求真》
- 温热有外感有伏邪《温病正宗》
- 温肾《中医词典》
- 温热遗症疗法(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温肾《本草求真》
- 温热泄泻《医学衷中参西录》
- 温肾利水《中医名词词典》
- 温热温疫辨《证治心传》
- 温肾利水《中医词典》
- 温热提要《温病正宗》
- 温肾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温热暑各伏气有兼邪《温病正宗》
- 温石及烧砖《证类本草》
- 温热舌苔辨证篇《形色外诊简摩》
- 温暑(外感)《医学入门》
- 温热论从种福堂本补入《医效秘传》
- 温暑病《黄帝内经太素》
- 温热论《塘医话》
- 温暑伏气证状《温病正宗》
- 温热久在一经解《温病正宗》
- 温暑提纲《温病正宗》
- 温热痉《温病条辨》
- 温暑之分《灵素节注类编》
- 温热痉《中医词典》
- 温暑指归《伤寒法祖》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