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水
禀天一之气,居五行之先。草木资以发生,黎民藉之养育。普天之下,惟水最多。大则为海、为江、为河,小则为潭、为溪、为涧。乡市有塘有井,崖谷有溜有泉。味甘辛咸淡自殊,性动静缓急亦异。用烹药饵,各有所宜。苟弗详知,安求效验。 有曰长流水者,与千里水同,取历科坎极多,来远流长之义,手足四肢之疾,非此莫攻。
有曰顺流水者,与朝东水类,谓向东流不悖,直下无碍之名,大小二便滞留,用斯即利。 逆流水即回烂倒逆上流,堪吐上焦胸膈风痰,资易上涌。 急流水系峻滩急趋下水,可去下体腿胯湿痛,仗竟下行。 井华水汲在早晨,补阴虚,并清头目,盖缘天一真气,浮结水面而未开。
山骨水觅于长夏,退时疫,且却瘟黄,乃因夏至阴生,起从地底而极冷。 半天河水积诸竹木管中,即长桑君授扁鹊,以上池之水是也。质极清洁而不浊,堪炼丹药,欲成仙者须求。
菊英水出于菊花多处,原陶靖节好植菊,而采英浸水是焉,气甚馨香而最甘,可烹茗芽,望延寿长寿源,其源多菊花,而流水四季皆菊花香,居民饮之,寿皆二三百岁。)
春雨水立春日,以器迎接空中,气得春升而生发,中气不足,清气不升,及年壮未嗣人,秋分时,以物拂诸草上,性禀秋降而整肃,痨虫传尸,疳虫作胀,年深染祟者,取饮最佳。腊雪水瓮贮,掘地埋藏,性酷寒,治春夏时行疫毒。
甘烂水器盛,以物扬跃,气柔缓,调冬月阴证伤寒。 新汲水井泉汲出,不经混杂为然,(不曾倾缸瓮者。)养心神诚获奇功。 无根水(一名潦水。土凹(音勘)积留,不见流动者方是,扶脾胃果有神功。仍有地浆,是人造者。挖地坎以水沃中,搅浊浑俄顷取服。恶毒能解,烦热能驱。
枫上毒菌误食,笑不止者,用之即安;山中毒菌误食,命几死者,饮之立效。
(谟)按∶诸水虽分精详,医者未免忽略。投煎药饵,多失选求。殊不知,用药如用兵。
兵之赴敌也,贵择地而屯营垒。苟弗得其地利。则兵练固精,不能望克敌之捷报。犹药之治病也,贵择水而煎汤液,若非合其水性,则药制虽妙,亦难收愈病之全功。此理势自然,不待辩而可明也。水之为用,宁不谨乎。又况人之养生,固云谷食为本,考诸先哲,每亦与水对言。有曰∶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有曰∶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何独不离其水者,盖水之于人,关系甚大。年岁之夭寿,形体之丰羸,悉由得夫水土之浓薄故尔。观今南北人物,则可验焉。仍有远行,不服水土成疾者,亦可概推矣。

- 诸水《本草蒙筌》
- 诸暑《卫生易简方》
- 诸水《本草易读》
- 诸兽伤《丹台玉案》
- 诸水《冯氏锦囊秘录》
- 诸湿肿满《卫生宝鉴》
- 诸水《本经逢原》
- 诸湿肿满《中医词典》
- 诸水有毒《饮食须知》
- 诸湿统论《金匮翼》
- 诸水有毒《证类本草》
- 诸湿《卫生易简方》
- 诸丝入眼《奇方类编》
- 诸失血证《证治准绳·幼科》
- 诸死绝候《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诸失血《轩岐救正论》
- 诸四逆汤《医述》
- 诸尸统论《圣济总录》
- 诸笋《本草求真》
- 诸尸候《诸病源候论》
- 诸痰《脉症治方》
- 诸尸《圣济总录》
- 诸痰候《诸病源候论》
- 诸身热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诸汤方《幼科铁镜》
- 诸蛇螫秘方《华佗神方》
- 诸疼痛《普济方·针灸》
- 诸蛇螫《圣济总录》
- 诸铁《本草易读》
- 诸蛇虫所伤皆可治《是斋百一选方》
- 诸痛《全生指迷方》
《本草蒙筌》
- 作者:陈嘉谟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总论
- 卷之一
- 草部上
- 卷之二
- 草部中
- 卷之三
- 草部下
- 卷之四
- 木部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卷之九
- 卷之十
- 卷之十一
- 卷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