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
(山草)入足少阳胆升阳解热和表
柴胡(专入胆)。味苦微辛。气平微寒。据书载治伤寒热传足少阳胆。缘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邪入是经。正在表里之界。汗吐与下当禁。惟宜和解。故仲景之治伤寒邪入少阳。而见寒热往来。胁痛耳聋。(少阳卫于身侧。其脉循胁通耳。邪由阳明而传少阳。故必口苦咽干。胁痛耳聋。寒热往来。脉则尺寸俱弦。)妇人热入血室。用之以泄其邪。(冲为血海。血海即血室也。凡冲男女皆有。惟妇人所主在血。故病多犯于此。柴胡在表可解经邪。在里可解血热。)胎前产后。小儿痘疹。五疳羸热诸疟。(先寒后热谓寒疟。先热后寒谓温疟。但热不寒谓瘅疟。亦谓温疟。寒多热少谓牡疟。)并痈疽疮疡。咸宜用之。(喻嘉言曰。其寒热所主之往来。适在少阳所主之地。偏阴则多寒。偏阳则多热。即其纯热无寒而为瘅疟温疟。纯寒无热而为牡疟。要皆自少阳而造其极。补偏救弊。亦必返还少阳之界。阴阳两协于和而后愈也。施汗吐下之法以治实热。施和温之法以治虚寒。无非欲致其和平耳。疟邪如傀儡。少阳则提傀儡之线索。操纵进退。一惟少阳主张。宁不恢恢乎有余刃耶?汪昂曰。疟之不离乎少阳。犹咳之不离肺也!)若病在太阳。用之太早。犹引贼入门。病在阴经。用之则重伤其表。必得邪至少阳而药始可用矣。(李士材曰。疟非少阳经。慎用。)至云能治五痨。必其诸脏诸腑。其痨挟有实热者。暂可用此解散。(实热是外邪内郁而实。)真虚而挟实热。亦当酌其所宜。虽引清阳之气左旋上行。然升中有散。若无归耆同投。其散滋甚。虚热不可寒。血衰火毒者不可燥。岂容误哉?(识此三弊。则用柴胡不致有误。宗 曰。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煎。用柴胡止合宜尔。服之无不效。热去即须急止。若或无热。得此愈甚。虽至死人亦不怨。目击甚多。日华子又谓补五痨七伤。药性论亦谓治痨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时珍曰。冠氏不分脏腑经络有热无热。乃谓柴胡不治劳乏。一概摈斥。殊非通论。)兼之性滑善通。凡溏泄大便者。当善用之。热结不通者。当佐当归黄芩以投。差无误耳。是以阴虚火炎。骨蒸劳热。肾虚泄泻。书载不应服。解散宜北柴胡。虚热宜海阳软柴胡为良。酒炒用。半夏为使。恶皂荚。畏女菀藜芦。(时珍曰。行手足少阳。以黄芩为佐。行手足厥阴。以黄连为佐。)

- 柴胡《本草求真》
- 柴胡《顾松园医镜》
- 柴胡《本草新编》
- 柴胡《医学入门》
- 柴胡《本经逢原》
- 柴胡《冯氏锦囊秘录》
- 柴胡《本草从新》
- 柴胡《本草易读》
- 柴胡《医方考》
- 柴胡《本草蒙筌》
- 柴胡《得配本草》
- 柴胡《本草备要》
- 柴胡《中药学》
- 柴胡《汤液本草》
- 柴胡《本草思辨录》
- 柴胡《本草衍义》
- 柴胡《本草崇原》
- 柴胡《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柴胡《本草便读》
- 柴胡《新修本草》
- 柴胡《本草经解》
- 柴胡《中药炮制》
- 柴胡《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柴胡《长沙药解》
- 柴胡《名医别录》
- 柴胡《药笼小品》
- 柴胡《本草分经》
- 柴胡《雷公炮制药性解》
- 柴胡《本草分经》
- 柴胡《雷公炮炙论》
- 柴胡《本草分经》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