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
(蔓草)入肺泻气分湿热
牵牛(专入肺。兼入大小肠)。有白有黑。白者其性入肺。专于上焦气分除其湿热。故气逆壅滞。及大肠风秘者。得此以治。黑者其性兼入右肾。能于下焦通其遏郁。故肿满香港脚。及大小便秘。俱得以治。但下焦血分湿热。湿自下受。宜用苦寒以折。牵牛气味辛辣。久嚼雄烈。服之最能泄肺。若以下焦血病而于气分有损之药以为投治。是以血病泻气。不使气血俱损乎。(杲曰。牵牛少则动大便。多则泄下如水。乃泻气之味。其味辛辣。久嚼猛烈雄壮。所谓苦寒安在哉?故肿受湿气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斯宜用之。若湿从下受。下焦主血。血中之湿。宜苦寒之味。反以辛药泄之。伤人元气。)惟是水气在肺。喘满肿胀等症。暂用以为开泄。俾气自上达下。而使二便顿开。以快一时。(时珍曰。一宗室夫人。年几六十。平生苦肠结病。旬日一行。甚于生产。服养血润剂。则泥膈不快。服硝黄通利药。则若罔知。如此三十余年矣。时珍诊其人体肥膏粱而多忧郁。日吐酸痰盈碗许乃宽。又多火病。此乃三焦之气壅滞。有升无降。津液皆化为痰饮。不能下滋肠腑。非血燥比也。润剂留滞。硝黄徒入血分。不能通气。俱为痰阻。故无效也。乃用牵牛末皂荚膏丸与服。即便通利。自是但觉肠结。一服就顺。亦不妨食。且复精爽也。)若果下焦虚肿。(虚字宜审。)还当佐以沉香补骨脂等味。以为调补。俾补泻兼施。而无偏陂损泄之害矣。(时珍曰。外甥柳乔。素多酒色。病下极胀痛。二便不通。不能坐卧。立哭呻吟者七昼夜。医用通利药不效。遣人叩予。予思此乃湿热之邪在精道。壅胀隧路。病在二阴之间。故前阻小便。后阻大便。病不在大肠膀胱也。乃用楝实茴香穿山甲诸药。入牵牛加倍。水煎服。一服而减。三服而平。)取子。淘去浮者。舂去皮。得木香干姜良。

- 牵牛《本草求真》
- 牵牛《顾松园医镜》
- 牵牛《本草新编》
- 牵牛《医学入门》
- 牵牛《本经逢原》
- 牵牛《本草备要》
- 牵牛《本草从新》
- 牵牛《汤液本草》
- 牵牛《本草便读》
- 牵牛《中药炮制》
- 牵牛《本草撮要》
- 牵牛《药笼小品》
- 牵牛《药性切用》
- 牵拉肘复位法《中医词典》
- 牵牛《药鉴》
- 牵拉肘《中医词典》
- 牵牛花《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牵法《中医词典》
- 牵牛丸《妇人大全良方》
- 牵抖《中医词典》
- 牵牛子《本草纲目》
- 迁正位《中医词典》
- 牵牛子《雷公炮制药性解》
- 迁移《医学遗传学基础》
- 牵牛子《千金翼方》
- 千珍万爽茶《茶饮保健》
- 牵牛子《玉楸药解》
- 千针万线草《滇南本草》
- 牵牛子《本草经集注》
- 千张纸《滇南本草》
- 牵牛子《新修本草》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