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
书曰。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又曰。暑症有二。一曰阴暑。一曰阳暑。阴暑者。因暑受寒之谓。阳暑者。因暑受热之意。可知阴暑即为中暑。阳暑即为中热也。玩书所载治暑药类甚多。而其确实以指治暑之药。其数有限。盖暑必挟有湿。如书所言能散暑中湿气。(暑湿。)其药止有紫苏以疏肺受暑邪。浓朴以消胸腹暑胀。大蒜以开暑塞窍穴。扁豆以舒脾中暑郁。苍术以发脾中湿郁也。又暑必挟有热。如书所言。能散暑中热气。(暑热。)其药止有香薷以除上下热气熏蒸。木瓜以收湿热耗损之气也。至于湿热伤胃而渴。(暑湿热。)则有雪水西瓜石膏可除。伤腑而见溺闭。则有滑石可解。他则无有论及。惟于症治之内。或言暑有宜于参耆白术。是因暑能伤气。(暑伤气。)气补则于暑可除矣。有言宜用黄柏黄连。是因暑挟有热。热除则于暑克除矣。有言宜用猪苓泽泻。是因暑湿不利。湿利则于暑更可除矣。有言宜用姜附肉桂。是因暑挟沉寒。(暑寒。)寒去则于暑无不去矣。有言宜于草果砂仁。是因暑湿伤中。(暑伤中。)中治则于暑无不治矣。有言宜于干葛升麻。是因暑伤于胃(暑伤中气。)而气不升。气升则于暑无不消矣。有言宜于乌梅甘草。是因暑热伤津。津和而暑无不和矣。有言宜于生地赤芍阿胶。是因暑伤血燥。血和而暑无不和矣。若使意义不明。徒以书载香薷以为治暑要剂。无论是虚是实。是阴是阳。概为投服。且令朝夕代茶。保无有伤元气之害乎。噫。误矣!
〔散暑湿〕
紫苏(肺) 浓朴(胸腹) 大蒜(诸窍) 苍术(脾) 扁豆(脾)
〔散暑湿热〕
木瓜(脾) 香薷(肺胃心)
〔散暑热〕
〔补气治暑〕
〔清热治暑〕
〔利湿热除暑〕
〔祛寒治暑〕
〔消滞治暑〕
〔升胃气治暑〕
干葛 升麻
〔养津治暑〕
〔养血治暑〕

- 暑《本草求真》
- 暑《古今医案按》
- 暑《儒门事亲》
- 暑《临证指南医案》
- 暑《冷庐医话》
- 暑《医述》
- 暑《丹溪治法心要》
- 暑《续名医类案》
- 暑《友渔斋医话》
- 暑《续名医类案》
- 暑《银海指南》
- 暑《推求师意》
- 暑《邵兰荪医案》
- 暑《杂病治例》
- 暑《叶天士医案精华》
- 暑《食鉴本草》
- 暑《眉寿堂方案选存》
- 暑《中医词典》
- 暑《医学真传》
- 暑《中医名词词典》
- 暑《也是山人医案》
- 熟枣汤《冯氏锦囊秘录》
- 暑《金匮钩玄》
- 熟汤《饮食须知》
- 暑《陈氏幼科秘诀》
- 熟水草果饮《是斋百一选方》
- 暑(参绪论暑证)《张氏医通》
- 熟记常用保健手穴《手穴手纹诊治》
- 暑:第十四五苓散合天水散《河间伤寒心要》
- 熟干地黄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暑病《中医名词词典》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