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
(石)补心润肾软坚除热
盐(专入心肾)。之品类甚多。有生海、(江淮南北)生池、(山西解州)生井、(四川云南)生土、(戎盐)生阶、(光明盐)生石、(石盐)生树、(水盐)生草(蓬盐)之各异。然寒气味则一.盐味咸气寒。加以皂角末同煎。则味又兼微辛。五味惟咸润下。故凡大小便闭者。得此则通。五味惟咸走血。故凡血热血痛者。得此则入。五味惟咸入骨。故补肾药。必当盐汤送下。而诸骨筋痛。借此则坚。(骨消筋缓。皆因湿热所致。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譬如生肉易溃。得盐性寒咸则能坚久不坏。时珍曰。肾主骨。咸入骨也。)五味惟咸润燥。而辛又能泄肺。故凡痰饮喘逆。得此则降。(时珍曰。吐药用之者。咸引水聚也。能取豆腐。与此同义。)五味惟咸软坚。故凡结核积聚。得此则消。五味惟咸补心。故凡病因心起而见喜笑不休。则当用此沸饮遏止。(用盐 赤而饮。亦水制火之意。)至于痈肿恶毒。眼目暴赤。酒醉颠狂。汤火急迫。凡其因热而起者。无不借此以寒胜热。(主意)而使诸症其悉平矣!但咸虽能走血。多食则血即凝。咸虽下趋。过咸则反水上吐。所以霍乱臭毒头疼腹痛等症。则可引涎上膈而吐之也。水肿如何忌食。恐其以水助水之意也。横生逆生。如何用盐即便缩入正产。(千金方用盐摩产妇腹。并涂儿足底。仍急爪搔之。)以其力有上舒之意也。水蛭蚯蚓及蛊。如何得此即化。以其寓有以水济火之意也。(孙真人治喉中生肉。用绵裹筋头。拄盐揩之。日五六度。圣惠方治帝钟喉风。垂长半寸。 食盐频点之。即消。)多食如何口渴。以其渗去胃中津液也。

- 盐《本草求真》
- 盐《饮食须知》
- 盐《本草新编》
- 盐《食疗本草》
- 盐《名医别录》
- 盐《饮膳正要》
- 盐半夏《中药炮制》
- 盐《本草纲目》
- 盐肠《饮膳正要》
- 研子《中医词典》
- 盐豉丸《冯氏锦囊秘录》
- 研朱石槌《证类本草》
- 盐胆水《本草纲目》
- 研钟乳秘法(华佗研钟乳)《华佗神方》
- 盐胆水《证类本草》
- 研药法《异授眼科》
- 盐蛋积滞《奇效简便良方》
- 研药《证类本草》
- 盐肤丁《中医词典》
- 研药《海药本草》
- 盐麸子《本草纲目》
- 研犀角法《古今医统大全》
- 盐麸子《证类本草》
- 研究制订预防对策和措施《预防医学》
- 盐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研究因素的收集与测量《预防医学》
- 盐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研究因素《预防医学》
- 盐煎散《仁术便览》
- 研究纤维化皮损中细胞的表型特征和(或)功能状态《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盐津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本草求真》
- 作者:黄宫绣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凡例
- 上编
- 上编卷一·补剂
- 上编卷二·收涩
- 上编卷三·散剂
- 上编卷四·泻剂
- 上编卷五·血剂
- 上编卷六·杂剂
- 上编卷七·食物
- 面
- 稻米
- 稷
- 粟米
- 黑大豆
- 黄大豆
- 蚕豆
- 白豆
- 豌豆
- 豇豆
- 豆腐
- 豆酱
- 芹菜
- 胡萝卜
- 芥菜
- 茼蒿
- 蕹菜
- 油菜
- 白菘菜
- 苋菜
- 菠
- 苦菜
- 白苣
- 莴苣
- 菜
- 匏瓠
- 南瓜
- 茄子
- 胡瓜
- 苦瓜
- 越瓜
- 甜瓜
- 丝瓜
- 冬瓜
- 酱瓜
- 芋子
- 诸笋
- 李
- 青桃
- 青梅
- 杨梅
- 栗
- 橄榄
- 枇杷
- 花生
- 乌芋
- 橘穣
- 菱角
- 香蕈
- 木耳
- 蘑菇
- 雉
- 雁
- 鹅
- 凫
- 鹧鸪
- 竹鸡
- 斑鸠
- 猫
- 鲥鱼
- 鲢鱼
- 鱼
- 鲩鱼
- 鲦鱼
- 鳜鱼
- 白鱼
- 青鱼
- 鲨鱼
- 纸鱼
- 石斑鱼
- 鳅鱼
- 鲛鱼
- 乌贼鱼
- 鳝鱼
- 鲍鱼
- 鳗鲡鱼
- 海
- 蛏
- 蛙
- 鳖肉
- 下编卷八·主治上
- 下编卷九·主治下
- 下编卷十·总义